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关键词 王昌龄
略论王昌龄七绝的艺术风格
临淄区第二中学 崔峰

  内容摘要: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以七言绝句名家的诗人之一。王昌龄的七绝创作有以下特点:一,形象生动,画面感强,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三、委婉含蓄,意境深远,四、语言锤炼,极富功力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 艺术风格

  在唐代姹紫嫣红、百卉竞丽的诗歌园地中,绝句之花开得格外瑰丽,而王昌龄的七绝乃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株奇葩,它充分显示了唐代诗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王昌龄在其生活的时代就有极高的诗誉,在当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以七言绝句名家的诗人之一。
  王昌龄在《全唐诗》中存诗四卷,共一百七十六首,其中绝句八十八首,占全诗的一半,绝句中七绝又约占十分之九,共七十四首。其奇绝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践行赠别等为题材。胡应麟曾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本文试就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为出发点,以期达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诗创作服务的目的。
  一、形象生动,画面感强
  苏东坡对王维的诗曾下过“诗中有画”的赞语,殊不知王昌龄的诗中有更丰富绚丽的多彩画面,试以他的《出塞》为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其诗的前两句,它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苍凉的夜景图:暗紫色的绵亘的古城墙,苍青色的夜空,悬在中天的银白的明月,这偏冷得青紫色调的画面上,还点缀着戍边征人营帐中星星点点的灯火,读之颇能令人遐思。另外还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七首》),这是一幅边地风沙图,诗人在画面上涂满了黄色基调的惊沙走石,弥天蔽日,飒飒有声,在布满风沙的画面中,一杆红旗在矗立的辕门之上猎猎扬卷,透过风沙可依稀辨认连营的帐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战骑,黄与红两种热烈的色调主宰画面,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有一种律动感。
  王昌龄以边塞为题材的七绝,其画面皆色彩浑厚、凝重、笔触粗犷,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可以说是富有油画风味,而在宫怨、闺怨诸作中,王昌龄则转变了画风,不再是油画,而是工笔重彩的仕妇图与金碧辉煌的界画的组合了。如: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日轮高。”
  (《春宫曲》)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怨》)
  王昌龄的赠别诗更显示出了一种轻清流美的水彩画风,如:
  “深林秋水今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送十五舅》)
  “别馆萧条风雨雪,扁舟月色渡江看。”
  (《别辛渐》)
  统观王昌龄的七绝,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他的诗话背景上常有一轮月亮在那儿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从军行七首》)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扬。”
  (《西宫怨》)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停流人水调子》)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厅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
  明月给王昌龄的七绝平添了更多的诗情画意,在王昌龄构造的画幅上,置一月亮于期间,达到了“境界全出”的妙境,令读者凝目注画而沉入遥思遐想之中,对于诗人诗中更精粹的所在——抒情或议论有了情绪上的充分准备。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是清人王夫指在强调诗歌创作应注意情景关系处理问题时说的一段话。王昌龄在处理情景关系上尤为讲究,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主要两种情形:
  一种是触景生情。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景物能触动诗人特定的感情。例如《从军行七首》之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凉秋塞外,抒情主人公眼前出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古战场景象:塞上关城,榆叶黄落,云沙日暮,尸骨纵横,联想到自古以来的战事,又想起葬身塞外的士兵,因而对穷兵黩武、不恤士兵的统治者充满怨恨,并提出悲愤的控诉。
  另一种是以景结情。王昌龄的七绝,诗末点题的也有,但更多的确实以景结情,诗末不言情而写景,流不尽之意于景物描写之中。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作结: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的纯真。情景交融,受到了“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成功的艺术形象总是直接性(实、显的方面)与间接性(虚、隐的方面)矛盾双方的一种和谐统一。”(李泽厚《虚实隐现之间》)王昌龄的七绝总是在这种实与叙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趋于完美的。
  三、委婉含蓄,意境深远
  清代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王昌龄的七绝诗就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来反映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我们是以其著名的《长信怨》为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顾“题”思义,此绝句要表达的是长信宫之怨,但作者不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比喻手法,将深情寄托于物,使全诗含意丰富。作者首先借物发端,不写被弃人愁态悲状,而只写“平明奉帚”,不在宫内而在宫外,可见已被遗弃,似乎隐约感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之情、清冷之境。作者以“玉颜”借代美貌的被弃宫女,以“寒鸦”暗喻新宠人,以“玉颜不及寒鸦”矛盾之举,委婉表达出被弃宫女深沉的怨愤,恰切的比喻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同情被弃宫女的含义,以“日影”比喻君王的恩宠,借“团扇”寄托了对宫女被弃遭遇的强烈同情感,因为扇入秋而被闲置,这正与现在“奉帚”的宫女同一命运,通过代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胡应麟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这就是王昌龄高人一筹的地方。他的宫怨之作如此,饯行、边塞制作也都能做到“深厚有余,优柔不迫”,诗味浓郁,耐人咀嚼!
  四、语言锤炼,极富功力
  古人云: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诗的语言要求千锤百炼,具有精粹性、形象性、音乐性。王昌龄的七绝所用的皆是寻常字眼,从未见僻字生词入诗,朴素、明白,读之朗朗上口,单凭耳听也能听懂,这在古代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些朴实明白的诗歌语言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他的《浣纱女》含义深刻而颇类民歌: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民间语言,明白如画。钟惺、谭元春评七结句“今日公然来浣纱”曰:“味‘公然’二字,似恨亦幸。”可见王昌龄炼字炼句之巧妙。
  至于经锤炼而达到声韵的流美更是王昌龄语言特色的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七绝是一种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语言具有音乐性,可以和乐歌唱,是唐代最流行的乐府歌辞。王昌龄在选韵时喜用带鼻音n或ng的韵,如“阳”“寒”“东”“灰”“删”,或是属开口呼的“尤”韵,这些韵或响亮、或悠远,含有一种余韵不绝的意味,在同一韵中选字时,为使诗句趋于明白晓畅,也很费斟酌地特选常用字押韵。
  此外,王昌龄在一些抒写哀怨愁思之情的作品中,巧妙地嵌入双声叠韵字,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从军行》),“琵琶”“撩乱”“长城”属双声,“关山”属叠韵,加以“高高”是叠字,把戍边将士的情思烘托得特别动人。一连串的双声,叠韵词造成一种迷离恍惚,低徊婉转的境界,使人感受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渺渺情思在不绝如缕的荡漾。
  总之,王昌龄在七绝这一诗体的发展上有其特殊的贡献,他在艺术表现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一直对诗坛产生着良好的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2011-12-3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解读王昌龄  摘自《2011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网站
下一篇  → 闲话王昌龄 返回本集 我要上传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