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主页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二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四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五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六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七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八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九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一册 雨点儿 教学实录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执教:福建省福州市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蒋春静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以及电脑演示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
   2、运用电脑网络学生自主认读十二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
   3、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方”。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小雨点》伴奏带、录音机、生字卡(七套)、蘑菇生字卡、森林背景、装饰课题、“点”生字卡、找朋友游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近新学了一首歌《小雨沙沙》,我们一块儿来唱一唱、表演一下好吗?(配乐唱,可加上动作)
  师:你瞧雨点儿多么可爱呀!种子喝了甜甜的雨水,直嚷道:“我要长大,我要发芽。”田野里的禾苗,森林里的花草树木,草原上的小动物都喜欢雨点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雨点儿。(出示课题)这哪一个字是生字呀?(点)请大家认读。(学生读,读好第三声)它的部首是:四点底。雨点儿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加上个“儿”字,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这叫儿化音,请大家跟我读(可加手势指导:读完点舌头往上一卷就行了)。
  (二)初步感知课文
  师:雨点儿有大有小,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时说了些悄悄话,你想知道吗?请你听一听,看一看。(电脑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读)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答)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对雨点儿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生字画上圈,再读一读、认一认。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找到了)
  你都找到了哪些字?(我找到了清、飘……)
  你找的真多,还有呢?(我找到了数,半、空……)
  你真棒!……
  师:瞧,我们刚才把生字都找出来了,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带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小组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在游戏中识字、学词、读文。
  1、识字
  (1)出示课件(摘苹果,带拼音生字)师:我想你们应该学的不错,那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跟老师到果园里摘苹果。你们看,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想吃吗?只要你能带大家拼读出苹果上的生字,就能摘下苹果。谁来试一试?
  (2)师:刚才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那现在请组长再带大家读一读、认一认生字卡,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念了,都认识这些字了,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一会儿我们还要去采更大更红的苹果。
  师:都读完了吗?走,我们去采更大的苹果。
  (3)出示课件(摘苹果,不带拼音的生字)师:你看看这棵树上的苹果真大呀,苹果上的生字没有了音节,可有点难摘,你还会吗?
  (4)巩固:老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苹果图,指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
  生:请大家跟我读“清”(直呼)
  师:你太厉害了。
  师:这个“清”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呀?
  生(指名答):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字。
  师:好,我们接下去摘。
  生读(直呼)。(读对了苹果就掉下来,及时纠正发音。)
  依此类推。(当读到“清”、“飘”、“空”、“问”时,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记的?)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摘了这么多的苹果,高兴吗?(高兴)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件更开心的事。
  (4)游戏巩固。师:今天,我还邀请了许多雨点儿来和大家做游戏,谁要?老师先把雨点儿分给大家。(雨点:大雨点12个,写生字;小雨点12个,写音节。把雨点儿分发给学生。)
  师:请拿到雨点的同学都读一读,认一认手上的雨点儿。好,我们来玩找朋友游戏。
  师:请拿到大雨点儿的小朋友快快站到讲台上来,(全班拍手唱找朋友歌,直到站好)好,开始找朋友。
  生1“清”:(按顺序)我是“清”,我的朋友在哪里?(师拍手)
  生2(小雨点):在这里,在这里。
  生1、2:请大家跟我们读“清”
  师:真好,请你们先下去,接下去找。
  师:他们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找到了)今天,老师发现大家认字的本领真棒,记字的方法也真不少。
  2、学词
  (1)师:大家还想玩游戏吗?(想)那我们去森林里的草地上玩游戏吧!看,草地上长满了什么?(蘑菇)老师把刚才学的字组成许多词藏在这些蘑菇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把他们找到。(出示蘑菇词卡,森林背景)
  师:老师请8位同学上来采,采到的也要带大家读一读。
  生采
  生:请大家跟我读“数不清”。(全体跟读)
  师把蘑菇放回原地。
  (词:雨点儿、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中、回答、问、地方〈轻声音〉)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呀,老师把字都藏在词里了,还能找到。
  3、读文
  (1)师:现在,我再把这些词藏在句子里,看你还能不能找到?
  生:能。
  师:请大家看课文,你能找到由“数不清、雨点儿、云彩、飘落”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
  生读第一段
  师:你读的真好,谁还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1—2名。
  师:你还能找到由“半空中、问”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
  生读第二段
  师:“空、中”是后鼻音,跟我读。不错,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这一句吧!
  师:(师摆)那“回答、地方”在哪呢?
  生读第三段
  师:他的问句读得真好,哪一组同学愿意像他这样读一读。
  1—2 组同学读
  师:课文中哪里还有“地方”这个词呀?
  生读第四段。(读好轻声音)
  师:你读的真不错,男女生来比一比谁念的好。
  分男女生读
  师:念的真好。还有没有找到“地方”这个词?
  生读第五段。
  师:你读得真好,这一次我也想和大家一块儿读一读,我们一起来吧!
  (2)师:你们可真是厉害的小侦察兵呀!眼睛可亮了。那我们来连贯地朗读一下全文。(生读)
  (四)学习生字“方”
  1、指导书空。
  2、老师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简单评价、展示。
  (五)总结:今天我们很高兴认识了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我们不仅识了字、学了词、还读了句子。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希望大家回去去找一找,查一查雨点们有什么本领、作用,下一节课我们在网络共享。


                      《雨点儿》设计说明

              执教老师:福建省福州市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蒋春静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今年的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阅读的愿望。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教学设计在新教改思想的指导下,以识字教学为主,指导学生认读十二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连贯地朗读全文。同时学习一个生字“方”,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力求新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学习的自由空间、挖掘潜能的机会,以促进他们高效、愉悦地学习。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导入部分。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配合动作表演唱歌曲《小雨沙沙》,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备有饱满、激昂的情绪。
  2、课文范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相应的动画课件(如:下雨的情景,雨后的美景。)。生动的朗读,逼真的画面,将课文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3、自主学习。本课教学设计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自然段,找生字,自学生字。其次以小组长带读的形式巩固生字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自由讨论、自由交流,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更灵活。
  4、游戏辅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那当属“游戏”了。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学词--读文为主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例如:摘苹果游戏,苹果上写有生字,学生会读后,苹果就掉下来,以此来学习生字;找朋友游戏,一部分学生拿写有生字的雨点,一部分学生拿写有音节的雨点,然后找相对应的朋友,以此来巩固生字;摘蘑菇游戏,创设森林情景,草地上有许多蘑菇,蘑菇上有要认读的7个词语,学生摘到蘑菇后再带大家读一读,以此来学习词语。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字、学会了词语。
  5、读文感悟,有感而读。以读促思,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再思考相关问题。如,课文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雨点儿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又如,教学中我提出:除了雨点儿数不清,你还知道什么东西数不清吗?让学生发散思维,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从而去体会这一句该怎么读?
  6、生字教学。一年级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要任务,因而在课程的最后学写一个生字“方”,采用学生观察后教老师写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知道:我现在是老师了,我不仅要教得好,也要写得好。这样使写字教学更有效率。
  总之,给予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
 
   [2008-08-0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坦背小学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