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教材分析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教法报告
光谷六小 胡晓柳
  
  一、教材编排的基本结构。

  全册共24篇课文,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课例、古诗诵读、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每单元的课例又由三篇课文组成,其中课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思考练习题,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有带“△”的思考题,供学生选做。每组课文后安排了一次古诗诵读,共八次。语文乐园由四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其中语文乐园(二)(四)(六)(八)中还有一个板块为综合性学习。

  教材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八个话题,它们依次是:爱和爱心、学习和生活、自然之美、文化、诚实守信、动物、坚忍顽强、季节。

  本册教材要求会认的字219个(其中多音字16个),学会的字235个,要求会的字排在方格里,一般安排在课文后,此外,教材在古诗诵读和语文乐园里还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材编排特点,

  (一)关于课例

  1、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的同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如,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通过三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诚信是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诚信才会赢得信任;第七单元则以乐观的桑兰、顽强的伦多·派特利和坚忍的山茶花为榜样教会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坚强、勇敢,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第一单元“爱的教育”、第三单元“自然之美”、第四单元“文化”都是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美的熏陶,这些单元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美、自然的美,从而使他们从内心里生发出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愿望。

  2、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

  本册教材继续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八个话题均未出现主题词,而是隐含在单元内容之中。主要表现为联系单元话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课例、古诗诵读到语文乐园,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话题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

  如,第三单元的话题是“自然之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大地巨人》、《大自然的声音》、《五彩池》以不同的笔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读罢三篇课文,又让学生在古诗《敕勒歌》中,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情,在小诗《树林里》“静静地观察叶子上的毛毛虫,枯枝上的小蜻蜓”,还让学生去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漠孤烟、古木参天、惊涛骇浪、海市蜃楼、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这些描绘自然景观的词语,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讨论“到哪去秋游”,在习作中让学生写“你常去的地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还可以写最想去的地方”。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话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有学习、感受,后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3、选文题材、体裁丰富多样。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了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翻开本册课文,可以看到选文题材丰富多样,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祖国与世界文化的、有反映自然之美的、有反映人文亲情的、还有反映动物世界的。从体裁看,有小诗,如《信》、《大地巨人》,有童话,如《青蛙和蛇》、《雷鸟太太的时装》,有故事,如《守信》、《不瞒真情》,有散文,如《泉水》、《山茶花》等。这些课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使学生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积累语言,激发阅读兴趣。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教材无论哪个单元,哪篇课文,在内容上都是生动通俗,在形式是都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如第八单元的《雷鸟太太的时装》、第五单元的《青蛙和蛇》等课文,内容虽然都是科学知识,但都以童话的形式呈现;第二单元的《煮书》、《红马的故事》虽讲的是学习中的道理,但也是通过儿童身边的故事呈现,教材中的儿童诗《大地巨人》、韵文《泉水》、《在自然的声音》等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这些课文充满童趣,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也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完全改变了才教材板起面孔说理的模式,使教材更像学生的“学本”,而不是教师家长的“教本”。而且教材页页彩图相伴,有的课文甚至与图画溶为一体,这不仅发挥了图片在信息提供和激发兴趣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十分有益,使用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4、课后习题充分关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前的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如今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如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体验”一词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三部分之中。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就非常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许多课文后都安排了一些主观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感受。如《信》这篇课文中,“你想帮谁写信?”《这条小鱼在乎》中“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煮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请你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大自然的声音》中“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妙的声音,你有什么发现?”《罗马速写》中“罗马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这些习题为孩子们自己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提供了清晰的向导,为他们在阅读之后疏理个性化体验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另外,部分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关于语文乐园

  1、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翻开本册教材的语文乐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单元内容的复习与总结,而是本单元内容的延伸与拓展,而且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我来试试”板块中,安排了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的学习内容,如乐园(一)中的读一封信,乐园(二)的多音字姓的读法、学写便条,乐园(三)中的数字的大写,乐园(五)中的介绍复姓、学写请假条,乐园(六)中的动物的家的名字,等内容都是儿童身边或他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记得我在教了请假条的写法后不久,有个学生请假就托同学带了一张请假条给我,而且是一个平时在学习上还有些困难的学生,可见这些贴近儿童生活的学习内容容易使儿童与教材产生亲切感,有助于学生开展语文实践,当然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这个板块还有经典的成语故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继承性。

  2、注重方法的引导。

  乐园中“探究与发现”板块,都是从本单元有语言现象中归纳或生发出来的,在编排上,既注重情感的撩拨,又有方法的指导;口语交际则图文并茂创设情境,并呈现简短的案例,提出明确的要求,有了过程与方法的提示,又有可借鉴的例子,还有形象的画面激起兴趣,学生不仅会想说,敢说,而且会乐于说。

  综合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多渠道,多层面地进行语文实践。如语文乐园(四)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身边的文化,不仅为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还设计了一张详细的调查记录表,给学生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增强了师生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建议

  (一)生字教学

  学生进入三年级,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像一、二年级那样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但是我通过实践觉得,如果像许多公开课一样,把识字教学放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去完成,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我们可以以尝试走“课内情趣化,课外生活化”路子。具体做法是:课堂上把枯燥的生字学习环节设计为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1,我会猜,设计字谜,让学生猜;2、我会画,让学生看字想象画画;3,我会拼,即拼字游戏,让学生在课外制作可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卡片,然后拼字;4,我会变,对一些字进行“加一加,减一减”,使之变成另一个字;5,我会编,编简单儿歌来巩固生字。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来引导孩子们识字。如:1,利用电视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动画城、大风车、七色花,阳光快车道等,学生能从中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不仅“看热闹”,而且要会“看门道”。在看画面,听声音的同时,注意看字幕。利用电视识字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识字的兴趣。2,阅读识字。在每期的黑板报中安排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看过后旧书或旧报纸进行剪贴,做成识字简报,张贴起来,与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培养他们的资源意识。3,结合实物识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身边有许多标语、食品袋、说明书、广告等,这也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但教师不能陪伴学生生活的时时处处,我们除了要做好经常性的引导和督促工作,还需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识字、写字比赛,促进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二)关于阅读教学

  1、新课程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

     确定        处理           组织           预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案产生

    (考虑)      (考虑)         (考虑)
   1、全面、具体,   1、学生知识背景;   1、关注学生学;
     符合实际;      以简驭繁,化难为  2、教学多样化;       课堂应变
   2、三维目标整合;    易;        3、自主合作探究;      二度设计
   3、课堂节外生枝   2、可利用的教学    4、以问题为中心;
     怎么办?      资源;        5、营造民主氛围;
              3、教材呈现方式;   6、预设方案被打乱
              4、可能提出的疑问。    怎么办?

  2、新教材的处理。

  ⑴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所谓简约就是要我们面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提高课堂有效性。新课标对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都提出了专门的要求:“教学内容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配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简约,首先是浓缩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其次,就是必须有取有舍,删除浅显易懂、非重点的内容,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内容,正如有的教师讲的,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讲授有“五讲五不讲”的原则。“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五讲”是:讲教师在研读课文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讲学生感兴趣、记得住的东西;讲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讲主题性的知识;讲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其实现在很多老师都已经有了“简约”的意识。在很多学校听课学习时,评课的教师专家经常提到一点,就是在处理教材时要主抓一条线索来提纲挈领,以使课堂程序清晰明了。以第八单元的最后两篇课文为例。

  《雷鸟太太的时装》这个故事,篇幅很长,占了两篇课文的篇长。如果逐段讲解,费时费力,讲了前面忘了后面。在处理这两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把第一部分课文(第二十三课)分成四步。首先,理解“时装”这个词,然后请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雷鸟太太在冬、春各穿什么样的时装,再分组讨论,雷鸟太太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使学生明白,雷鸟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羽毛的颜色,从而形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使自己得以生存的道理。第四步,课堂以“在自然界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变幻衣服颜色”这个问题结束,引导学生课外拓展,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学第二部分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学习课文内容,也就是雷鸟在秋、夏两季换上了什么衣服及其原因,然后交流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这样处理就改造了孤立零碎的费时费力的环节,使课堂变得经济高效。

  ⑵扩展——多向思维,开拓思路。

  扩展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增加,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扩充内容作为课内教材的拓展、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类型及教学的不同,把它安排在不同的阶段。

  课前扩展:课前扩展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在《齐白石的画》一课,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齐白石的资料,包括他生平、主要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人物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文本。这就好像我们手拿电视遥控器时,如果看到哪个频道的节目中有自己熟悉的演员,就要停下来多看几眼一样。再如,学习《微笑着面对一切》一课,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桑兰的资料,她的成长历史、她为国家取得的荣誉,有条件还可以把桑兰受伤前站在国际领奖台上的飒爽英姿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一看,这样会让学生对桑兰辉煌的过去有更深地了解,,那么在学文时,就会对受伤给桑兰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感同身受,自然也会对这个小姑娘的乐观、坚强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课中扩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学自悟。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因为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不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有深了解,所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卢沟桥为什么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我们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补充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感性地认识,明白它的历史意义,这样孩子们对卢沟桥意义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课后扩展:前面我们提到,本册的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带“△”的选做题,如,《大自然的声音》中“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妙的声音,你有什么新发现?”《雷鸟太太的时装》中“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变幻‘衣服’颜色?”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习题的弹性,我们同时也看到,实行课改,我们还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们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并使这种思考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实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⑶活化——学科整合,化静为动。

  处理教材另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设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相同内容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人们更喜欢看电影电视,而不是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电影电视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动态的,可感的。那么怎样去活化教材呢?

  首先,我们可从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入手。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实物、照片、文字、表格、图形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达到加深学生感受的效果。

  如,第十七课《动物的远游》,我们就可以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篇幅较长,介绍的动物也比较多。在上这一课时,我们不必把自己当作一本“百科全书”站在讲台上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宣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动物以对话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远游的本领,并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正确、流畅、生动,哪一组的同学又讲出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这样学生必然会认真研读文本,甚至会去多方查找资料,主动将知识进行内化。通过介绍,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通过竞赛,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积极性也会在无形中提高。

  《山茶花》一课,我们可以溶入图片呈现的方式。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山茶花的美,句子写得非常美,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生活经验不足,他们中的一些会对我们认为很美的句子感到有些不理解:墨茶怎么会如清潭?粉红的怎么会如轻纱?什么是单瓣?什么是重瓣?这些问题,孩子们在头脑中是难以想像的,如果能先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权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再来读句子,自然就会体会到这些比喻是多么的恰当,这些描写是多么的精妙!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科间的整合来实现。比如,有时,我们可以象音乐老师那样在课文中寻找跳跃的音符,发现美的旋律;象美术老师那样在字里行间发现美的色彩,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在纸上描绘绚丽的图画;象历史老师那样通过记载性的文字、图片领着孩子们去探寻历史的遗迹,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甚至还可以在课堂在溶入表演、舞蹈等。当然,谈到“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更不是简单相加,而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去丰富、去激活语文学科的知识。

  其次,要想活化教学内容,另一个做法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第二十二课《夏天和冬天》,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描述了大自然夏天和冬天极富特色的景物,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也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积累的语言。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没有过多地讲,而是先领着学生美读,然后以组为单位,合作把夏天和冬天画成两幅想像画,,可以画文中提到的景物,也可画文中没有出现的景物,可以一个画,也可以你画一笔我添一笔。画好以后进行展示,然后又是由组内成员根据画面来进行语言描述,可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并引导其它成员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评价。当时课堂氛很活跃,而且经过由文到图,再由图回到文这样两个来回,当学生最后再来复述课文时,就没有了背诵的痕迹,好象说出来的都是从他们心底里发出来的声音。

  ⑷预设——师者有意,宽容以对。

  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装的想法和情感,更要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经验,并以此做为开了课程资源的根据,所谓“师者有意,生者无意。”《五彩池》一课先描写了五彩池美丽,又讲到了池水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这就是成人们都很熟悉的光的折射原理,但在课前我到教科学的老师那里去了解,知道他们的科学课还没有涉及到这一物理常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我借了几只桶,在里面装了大半桶水,放在教室能晒到太阳的窗台上,又找了几面小镜子。上到这个内容时,我叫学生们分成四大组,亲自操作,把镜子沉到水里,观察镜子通过水后反射在教室墙壁上的光斑,当学生看到了彩色的光斑,并且看到了改变镜子对光的角度,光斑还会产生颜色深浅的变化,他们都露出惊诧的表情。有的学生还把这节课写到了日记里,他们在日记里问,水为什么会让阳光变样呢?我觉得这节课我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引发了学生对光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为他们释疑,结果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疑问,这不正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到吗?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还要考虑到一点:一个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当然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法。所以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这一点,王崧舟老师的一个课例,给我很深的启示。在课堂上,王老师在导入时,安排了一次听写,当他走下讲台发现,有同学没写出来,于是他笑着说:“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偷偷地看看书。”这句话给我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憾:因为平时我对待考试、听写,都是铁面无私的,但仔细想想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记下来,并不是要在课堂上考倒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宽容一些,给他们的这节课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始呢?试想,学生在这样一个近乎游戏的过程中记下这个词,难道不比我们事后去罚他抄十遍二十遍效果更好吗?这种宽容在处理教材时也可以体现出来。我们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可以分层次来设计。如,《罗马速写》一课的练习,“你觉得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罗马的特点,把它写下来,可以是文中的词,也可以是你平时积累的词。”“学了课文,罗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吗?”“今天你是导游,带着大家去罗马游览,你该怎样向大家介绍美丽的罗马城?”三个层次,由学生自己来选做,这样就贴合了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提高。

  (三)关于作文教学

  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内容是直观的,材料是现成的,布局谋篇有图片引导,而三年级的命题作文素材相对比较抽象,且在字数上有所增加,内容也由单纯的看图写话到有一定的描写,这对刚刚接触命题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前三条,一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三是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见,三年级的作文课,最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不怕作文,爱作文。

  所以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降低要求,不要一开始上来,就这条条那框框,吓得学生不敢动笔。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力来能强求,但人们完全可以制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师生融洽可以让学生心理安全,体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心理自主,基于这两点,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先从模仿起步。如《信》中有这样的句子: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已近黄昏;替花朵给蜜蜂写,请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可以让学生依照句式练习来拓展思路,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还可以做事变换句式的练习、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或学校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特写镜头的练习等。在练习过程中不要提过多要求,要淡化习作技巧,不留痕迹地雷引导学生由口头语向书面表达过渡。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在习作课之外,可以多开展各种活动,用活动的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僵化性、孤立性、浅薄性等局限性。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无论是课内的例文还是课外的读物,让在阅读中获取营养,丰富积累,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的习作不能“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竞争带压力,交流带来成长。同伴之间的交流有时会起到教师难以起到的作用。

  作文,是智慧与语言表达的结晶,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学生眼里,就像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随意挥舞的“狼牙棒”会让学生的心灵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无情地浇灭创作的火花。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但对习作的评价也需要适时地引导,剪去枯枝,去除野草。文评价体系更多的应考虑语文因素,构思、语言、章法、韵致乃至文字规范、标点运用等,立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学生的价值观有时会发生偏差,看待问题存在片面性,正确的引导就必不可少,提醒式的评价语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心声。鼓励式、赞美式评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议式评语为学生澄清模糊性认识,二者结合使评价语言成为甜口且利于病的良药。

  (四)关于综合性学习

  在知识、能力整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摒弃单项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努力创设整体运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如语文乐园(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演成语故事。我们在实施时不一定只局限于演一演就行了,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采用说一说(说课前搜集到的成语),填一填(将成语补充完整),写一写(用成语写句子),讲一讲(讲课外搜集成语故事),最后再来演一演(根据成语的意思表演)等方式,将识字、积累、表达、体验融为一体,实现知识、能力、情意的结合。

  提供一般的教学程序以供参考:明确主题指导策划指导落实交流共享实施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还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是学会。如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能主动发现问题,是否积极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来探究问题,是否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运用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如何,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如何等。

   [2008-06-0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人教社》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