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六册 黄鹤楼送别 教学札记
品诗赏文两相宜——学《黄鹤楼送别》
作者:百合
  
  文包诗,是苏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头、文是诗身;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从《咏华山》到《游子吟》,从《每逢佳节倍思亲》到《李广射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了古诗鉴赏能力,同时增强了语言感受力。

  《黄鹤楼送别》更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是李、孟两人友情的见证地,这里曾多次留下他们多次愉快的交往。黄鹤楼本身也是传说中的仙人飞天之处。“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又使它无形中添了一分仙气。在分别时刻渐渐逼近时,他们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千言万语寄托于眼前仙景,眷恋之情跃然纸上。诗中虽找不出可对应之处,然,这正是作者的高妙。景、人、情尽显,为理解古诗营造了一个十分好的意境,读来是那么地亲切自然,触境生情。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最终别离时,李、孟的对话更可见李白的敬仰与惜别之情。孟浩然则把此情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东下扬州,孟浩然去的是繁华都市。李白虽觉难舍,却也十分向往,向往扬州,更向往孟浩然,向往他的人品、向往他的学识、向往能与他在一起,这在他的《赠孟浩然》一诗中可见一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一对偶极具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似乎“杨柳”、“沙鸥”也随着李白的心所动。友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一充满诗意的细节,把李白的无限向往之情描摹得细腻、逼真。“伫立”、“凝视”,直至白帆消失在天尽头,天尽头还有什么呢?“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有这浩浩荡荡的春水啊,载着李白的向往,流向远方。这绵绵而去的长江水,也象征着李、孟友情永世不绝。

  诗人目送孤帆远影,心潮如江水般汹涌起伏,一首充满向往、富有诗意的送别诗呼之即出,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与诗衔接得不露一丝痕迹。美文、名诗融为一体,既品诗,又赏文,这恐怕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吧!
 
   [2006-02-0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那一场千年的情思——浅谈情感教育在《黄鹤楼送别》中的运用  摘自《凤凰语文论坛》网站。
下一篇  →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