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教科版第一册教科版第二册教科版第三册教科版第四册教科版第五册教科版第六册教科版第七册教科版第八册教科版第九册教科版第十册教科版第十一册教科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三顾茅庐 教学实录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之二
欧绪成 宁波广厦小学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谒见惭愧辅佐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生读,朗读质量明显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等下竞赛。
  (每组一人竞赛,朗读很到位。然后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生: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生:七擒孟获,
  生: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
  生:草船借箭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学生饶有兴趣,很认真地写。)
  生:张飞想,诸葛亮果然是个人才,水平果然了得。当时我真是有眼无珠,说他是一个村夫,如果当初只把他捆来,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张飞想,大哥不愧为大哥,真是慧眼识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顾茅庐,就请不来诸葛亮,也就没有了现在蜀汉王朝,我太卤莽了,险些坏了哥哥大事。
  生:张飞想,大哥对人那么有诚意,才请来了大贤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胜仗。我也应该像大哥一样,遇事不卤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胜仗。
  ```````
  师: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今天的课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六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对卧龙岗有这样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后评析:
  本实录是笔者在新昌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交流的两堂课,回顾这两堂课,我认为尽力做到了: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处紧扣文中的语言来进行,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凭借语境,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理解与学生现有语言有一定距离的词语,如“久闻大名”、“光临寒舍”等等,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转换,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符合人物身份这一语文知识,又通过反诘、归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阅读时,牢牢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倾向。本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着对刘备真诚求贤、尊重人才这一话题展开,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的色彩。教师一面是倾听学生的发言,一面则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几次精要的言语一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和评价,二是补充和引导向思维的更深处开掘,使孩子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3、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语文课既要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也不宜提倡虚无缥缈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训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语言品味、人物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认为是设计亮点,动笔写一写“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同时还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著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学努力植根在语言的学习上,朴实无华,但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使本课语文教学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作者邮箱:oxc7862@163.com
 
   [2006-07-1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之一  摘自《沃尔玛论文超市》网站。
下一篇  →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