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教材简析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教材分析及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建议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肖贤
  
  本学期的学习要求。阅读方面,在学生能理解重点词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习作方面,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记诵、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积极地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一、教材分析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看图学文2篇,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它们是:《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壮丽的青春》《珍珠泉》《朱鹮飞回来了》《长城砖》《江总书记来我家》《蜜蜂》《2030年的一天》《钓鱼的启示》《打赌》《同一个名字》,课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训练项目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4篇课文,每组课文之前设“导读”,之后设“积累·运用”。每篇精读课文前面设“预习”,后面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面设“阅读提示”。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分别安排在第二组和第五组。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要求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课例。包括预习(阅读提示)、课文和思考·练习。
  预习。从本册开始,精读课文之前安排“预习”,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部分主要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等。
  课文。所选课文注重语言的典范性,思想性与人文性,适于教学。每组的几篇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结合。
  阅读提示。安排在略读课文之前。阅读提示从激趣入手,一般提一两个要求,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加以扩展。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和归纳小结。调整后的训练重点,在项目内容上有较大的改动,减少了数量,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安排在一组课文或读写例话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本册在第三、七组各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将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首先,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由过去比较重视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转为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的能力。其次,是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和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习作”,降低了要求,调整了内容,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以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在设计“积累·运用”时,还注意到阅读短文与课文、习作之间的联系,注意到“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的联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要求学会的字为190个,分别安排在看图学文和精读课文中。每课要求学会的字在课后方和书后生字表中标明。要求会认的字为80个(只要求认读),安排在看图学文和部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中,课后用横条标明。课文中的生字,包括二类字和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导读、思考·练习、读写例话、积累·运用,采取难字注音的办法。上述内容出现的生字和课文中的其他生字不要求掌握,也不在统计之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图画。这些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字的教学:
  识字仍然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与低年级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同时要求学生提高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所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和所学的字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教师还应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练习。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我们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⑴ 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⑵ 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教材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⑶ 重视积累语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了对好词佳句的敏感性,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教师要重视指导他们选择好的读物,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教师尽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儿童的刊物,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
  ⑷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3、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⑴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① 要重视示范朗读。到了中年级,朗读指导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
  ② 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这时教师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③ 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人情入境:
  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教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了什么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认真倾听才能进入情境,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教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
  有的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对怎样引导学读是出感情来,同样重视不够,特别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有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整体朗读。我想,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该继承的还是应该继承,很多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那么,有的教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不要掰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要留写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现在,有的教师重视朗读了。学生读书的形式也多样了,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大概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好与差,最终还是要看教学效果的。
  ⑵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价值观,也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达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以及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同样,我们对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也是不提倡的。
  ⑶ 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教师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⑷ 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到了中年级,教师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学生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要提出疑问。默读课文,教师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让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现在有的研究课,教师能够注意将重点问题疏理好后,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提出:联系重点语句,读课文,同学问讨论、交流等。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进一步去体会,去理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共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教学设计是富有新意的,也很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但这种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要强。这非一日之功,教师们可以渐渐地向这种教学境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教师侧重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少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分析概括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我想,可以从中年级开始进行这方面训练。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5、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人教版实验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教材里的《小珊迪》(想象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这部分的内容……)、《三味书屋》、《珍贵的教科书》、《颐和园》、《珍珠泉》、《小狮子爱尔莎》、《捞铁牛》、《科里亚的木匣》、《爬山虎》、《新型玻璃》等课后思考、练习中都有练说、练写题。教材的这种安排,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了平台。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创造性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习阶段性的特点。
  此外,对于中年级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巧用。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不经济,或者可以说只是样子而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
  6、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最初几年,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喜欢上语文课,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语文课上成了“快乐大本营”,热热闹闹,但看来看去不像语文课。
  语文学习光“乐”不行,教学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能只是表扬,该批评指正也应该及时批评指正。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好,缺少挫折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说:“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凌,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
  学习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是要求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就从一点一滴学生就会养成良好习惯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特别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指的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7、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精读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最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重在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8、积累·运用的教学: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⑴ 读读背背:
  本册8组安排了两次名言警句、一首古诗、一首词、两次成语、一次对对子、一次谚语。教学“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能够熟读成诵。其中的内容、语言,教师一般不作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讨论或适当点拨。
  ⑵ 阅读:
  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的训练。教学时可凭借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时,注意将训练的重点迁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⑶ 口语交际:
  本册分别在“积累·运用一”“积累·运用二”“积累·运用三”“积累·运用四”“积累·运用五”“积累·运用六”安排了口语交际。这6次口语交际分别是“秋游怎样组织”“购书,谈体会”“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有趣的小实验”“从小培养美德”。安排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听说的愿望,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训练仅靠“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从根本上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
  ⑷ 习作:
  本册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写暑假见闻,写自己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写秋天的景物,自由习作,编童话故事,给同伴写信,写一个小制作,看家庭照、写美好回忆等内容。指导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条件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
  ⑸ 实践活动:
  本册在第三、七组分别安排了“做剪报”“开一次科技知识介绍会”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必过于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2005-09-0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说明  摘自《中国语文》网站。
下一篇  →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分析 返回本册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