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清平乐 村居 教学札记
诗词之境,穿越“厚”“薄”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唐玉辉
  
  在南京致远外校听了查静老师上了一堂《清平乐·村居》。

  一.简析《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祠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在教学上,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词人的一份独得的情绪。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二.目及”整体把握”
  对学生而言,“词”是一个遥远、生疏的概念,倘若理解上一味地将“词”拆成碎片,进行解释,剖析,不免背离“词”的要义,即吟诵诗词,通过对瞬间的把渥,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心灵的底蕴。
  于是,我们看到查老师对于《清平乐·村居》教学有一段做了如下处理:
  师:不是知道意思就可以,还要知道情感。今天要学个方法。把词读厚了。把词变成画面在脑海里。
  师:用自己的朗读把我们带进画的边上。指名读。
  师:听得她的朗读应该有条小溪流到你的面前。一条小溪贯穿全词。诗词忌讳重复用字,为什么放三个溪在这里?
  生:这条小溪对他们很重要。
  师:交待了环境。
  生:整首词通过小溪来定位。
  师:小溪就像导游。
  师:就让溪水声响起来,合着溪水声读,让画面清晰起来。可以多读几遍。
  师:让画面生动有什么好办法?
  生:一句一句赏析。
  生:古诗是有平仄的
  师:读出音韵。先理解再想象。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想象头脑中的画面。小组交流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房子,旁边有条小溪,溪边有青草。
  师:这是说轮廓,说清楚。谁来帮他说清楚
  生:在用茅草盖的小茅房里,青草很绿
  师:青青草想到什么词语?
  生:绿油油。
  师:青翠欲滴。还看到了什么?
  生:大儿子在溪东锄杂草。
  师:走进些,大儿子怎样在锄草?
  生:每挥锄头都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头上都出汗了,送个古诗给他。
  生:二儿子在小溪边坐在地上在织鸡笼。
  师:心里想什么?
  生:快织好,让小鸡有家。
  生: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有个小儿子有剥莲蓬。
  师:一边剥一边吃。怎么剥的?有人说躺着,如果是你,你怎么剥?
  生:我会躺着。手剥着,边剥边吃
  师:想怎么就怎么,这就是自由自在。小儿子的可爱样都融合在一个词里了,无赖。读小儿子可爱的样子。
  师:老夫妻俩有同学看仔细?
  生:刚喝过酒,还有醉意,用方言谈笑风生。
  师:仔细看还可能怎么说话?很亲热,哪个词读出?相媚好读
  师:这个词46个字,但经大家一描绘就是生动的画面。PPT
  师:完成说画面,刚才没发言的先说,小组说。
  生:有一个用茅草盖的低小房子,旁边有青草,不知是哪两个夫妻在门口你一言我一语说话,大儿子在编鸡笼,二儿子在锄杂草,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呢。
  唐宋以来,韵文作品的阅读方式是“整体直觉”。这种感悟往往凭借诵读的方式,得其滋味。但小学生仅靠单纯“诵读”,很难做到“其义自现”。所以查老师还文本于血肉,关注“意象的叠加”,当天籁的溪语虫鸣响起,让学生在悠悠的音乐中幻觉小溪淙淙流淌,点缀着新鲜的青草,掩映着低矮茅屋,一幅清新的画卷在学生心头缓缓铺展开来。在锄草的大儿身上看到汗流浃背的辛勤,在织鸡笼的二儿脸上猜揣他安静的心思。再叠加一个卧剥莲蓬的小儿,讨人喜欢的形象跳跃眼前。讲着,评着,”画“着,学生渐渐发现原来乡村平淡的生活,也可以是如此美丽怡人,如此趣意盎然的。这丗间平常不过的景象,在辛弃疾笔下唤醒了新的生机。由印象入手,最后生成、回归到对于作品思想、情感的领悟。查老师将这部份教学理解,巧妙地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把‘词’读‘厚’。”如此机智的评点,交给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一把钥匙。

  三.借慧眼,得滋味。
  语文学家夏丏尊曾指出,学生在课堂里阅读,目的不在悲愤、流泪等激动,而在于激动平复之后,“用玩了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然而,这种体验是需要生命的积淀。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历程刚刚展开,缺乏一定的认知经验。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多一点拈花的微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如査老师在让学生感悟大儿的辛劳时,就引入《锄禾》的诗句,学生一下子找到体验的入口。经验的对接,不知不觉中使诗人的经验成为学生的财富。
  诗词教学的魅力决不仅限于此。《潜溪诗眼》中提到:“好句要须好词,如李太白诗:‘吴姬压酒劝客尝’,见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功在‘拈’字。”词中的关键字往往有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做一名有心人,这也是在传输一种学习方法。再看看査老师的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词读厚了,学词不仅要读厚,还要读薄。把词读到一个字,浓缩成词里的一个关键字。圈出一个关键字。和同桌商量。
  生:溪,溪贯穿整首词。
  师:你是从结构的角度看的。
  生:卧,传神。
  师:你从文字角度赏析的。
  生:好,一家五口很和睦。
  师:因为画面很美好,所以你圈了好。想听听我的意见吗?
  师:我会圈醉。仅仅是说老俩口喝酒有醉意吗?
  生:还包括陶醉在谈话中
  师:带着陶醉的感觉读。还肯能陶醉什么?
  生:陶醉在美好的生活里。
  生:陶醉美好的景色。读
  生:陶醉在他们的天伦之乐里。读
  师:再看醉,仅仅老俩口陶醉吗?还有谁醉?
  生:小儿子陶醉在剥莲蓬中。
  生:作者也醉了。
  师:所以辛弃疾写了这首词。
  生:我们也醉了。
  好一个“读薄”,形象而简洁。当我们把学习的规律交予学生,就是期待能为学生所用,依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找寻关键字的当中,学生明了了词的脉络,感知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的思想。
  诗词之境,在査老师的课堂,关乎“读厚”,关乎“读薄”。在我的课堂上,不妨借用。看慧眼,识慧心,词话之境,花开无边。
 
   [2012-12-2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醉”在词中—听吉老师《清平乐·村居》后感  摘自《南京教研》网站。
下一篇  → 反思 追求 超越─《清平乐·村居》教学有感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