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上册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札记
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人文教育作用
作者:常熟市石梅小学 陈万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已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未从根本上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在语文课上、特别是在观摩课上,往往只重视展示师生对课文中一些人文性内容的表面理解,而不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甚至不惜以牺牲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真诚交流、真实探究为代价,这就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人文教育作用。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一节好课就是一件艺术品。傅雷先生说过:“艺术品是用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总体,倘若拿描头画角的匠人功夫而求全体有生命,岂非南辕北辙?”就一节课来说,我想所谓“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只能来自于师生真实自然、发自内心的活动,这种师生双方都以真诚的热情参与的教学过程才是具有人文教育作用的。反之,那种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问答的精彩、感情的夸张的做法只能是“描头画角的匠人功夫”,如果期望这样的语文课去发挥人文教育作用,那真是南辕北辙了,但这样的语文课在一些准备有余的公开教学中并不少见。

  笔者曾听过一节《在大海中永生》(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23课,课文描述的是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洒向大海时的感人场面。)的公开课,上的是第二教时。课始不久,师在哀乐中范读第二节,读后再让学生感情练读,然后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后再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并且要重点读好“呜咽”、“盘旋”等词;接着,学生自读第三节,师让学生说说从四个“也许……”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不论从感情还是内容上都有明显有事先“排练”的痕迹;在学习最后4节时,老师让学生在《春天的故事》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练读课文,并交流体会,学生未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这节课虽然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也有不少成功之处,但由于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除了少数学生和教师的“感人”表演外,师生并未真正走进课文,被语言文字所打动,究其原因正是少了“朴实”两字。

  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是语文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离开了朴实的“教格”,无视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作用,我们就难以达到真正的目的,甚至也不能达到表面的目的,只有真的课堂才能有真的情感。就拿《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来说,我在教学中虽然没有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但由于我以“真”为出发点,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始,我先让学生谈谈学了本单元前面两课后的收获。一些学生谈到: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懂得了一个人要时时处处为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愉快;学了《井》一课懂得了人们不该忘记给世界留下美好事物的人,因为那些美好的事物给人们带去了甜美和欢乐。然后我用深情的语气说:“有一个人他为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他让东方之珠——香港成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是邓小平爷爷。我紧接着说:“就在香港回归的前夕邓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慈祥的面容、崇高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就在我范读到课文一半左右的时候,学生们竟然情不自禁地轻声跟读起来,没有哀乐、没有煽情,只是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学生就已完全入情入境了。范读后,本想让学生自由读通课文,但学生的情感状态已到位,我就马上让学生把课文有感情地齐读一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没有让学生多谈体会,甚至没有朗读指导,学生在以自我体验为主的朗读中感悟文字,感知人物。

  总之,一堂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课要靠教师求实的人格,自身的人文底蕴为基础,使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氛围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那种因片面追求“好看”而失真的语文课永远与人文教育无缘。
 
   [2007-05-2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深情缅怀 真情表达——《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摘自《石梅小学》网站。
下一篇  →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