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长春版第一册长春版第二册长春版第三册长春版第四册长春版第五册长春版第六册长春版第七册长春版第八册长春版第九册长春版第十册长春版第十一册长春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春版教材解析
作者: 李茂
  
  《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比如在阅读方面,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第三学段则上升为: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等,具体的学段要求,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大家只要参看课标即可明白。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不能人为提高要求,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务。教学本册教材,我们仍然需要瞻前顾后,既要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对比同类、异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修辞特点,用文本去说话,而不应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描写的细节,品词析句、积累精华、灵活运用,做好中高年级的训练衔接。
  一、教材特点
  首先是选文上:既突出多元视角,又不失文化品位
  翻开本册教材,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细细浏览,我们会发现本册教材选文的品质高,视角多元,且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拓宽了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将文言文引人其中。本册安排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我想就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做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其次体例上:既注重学段衔接,又不失螺旋上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文本,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开拓视野,积淀文化底蕴。本册教材的部分课文新增了小资料这一栏目。这栏目或介绍相关作家生平事迹与主要文学成就,或简介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资料的,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大师,亲近经典。
  进入了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必要的读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册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拓展与运用这一环节通过师生的即兴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巩固本课、本单元或本期需要学到的相关的、也是必要的读写知识与方法。这些拓展与运用的内容既源自单元的文本,又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第三学段读写目标的要求。
  3、练习上:既强调基础学力,又不失学法引领。
  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紧扣教材重难点,突出年段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与表达的语文素养。如《月光启蒙》一课先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轻轻地、用心地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课文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谣,有感情地打着拍子读一读,感受童谣的“明快、流畅、风趣”。这道题旨在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潜心会文。接着设计了思考与交流两道题,意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内容。第三题拓展与运用设计了比较句子的不同,并体会加点词语包含的意思。这道题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一题是积累。抄写句子,想象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我们本册教材每篇课文后一般都安排三——四道题,有的是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是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是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是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后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揣摩语言。我们要把课后练习做为阅读的提纲挈领,有机地整合到各课时之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要放到预习和第一课时之中,对“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则根据实际在第二、三课时中完成,对于《九寨沟》课后的拓展与练习的两道题可以专门利用一课时,因为这道题不仅是本课的阅读提示,更是本版块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文章不同习作顺序的平台。建议两题调整一下顺序,先对比三篇课文的表达顺序的异同,然后再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三处景物,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练习不能成为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附属品,不应以教师的条分缕析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利用课时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课后练习,增加学生负担,要克服读书与训练脱节的弊端。课后练习要成为教师备课的一部分,做到精讲、精练、多读。)
  另外,课后练习还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选自己喜欢的抄一抄”,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几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增强了教材的操作性,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相辅相成。
  4、本册教材的习作更加贴近生活,选材的范围广,写作内容明确,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感到: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找到习作的资源。更加注重写法的指导,在每次表达中都分设三个栏目,分别是:表达内容;表达提示;交流评改。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容易让他们在习作中感受进步的乐趣,赢得自信。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本册语文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的,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我们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识字、写字教学
  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中年级。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另外课内还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3、重视阅读教学
  ①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默读不可偏废,根据需要,恰当选择,才能相得益彰。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我们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我们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入境入情地、设身处地地读,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进而提高自己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野草》;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我们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是提高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们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我们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②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展开联想,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三峡之秋》、《荷塘旧事》的课后练习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对于教科书中安排的背诵、抄写、自主积累的练习,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三是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长春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③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也为今后的略读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我们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④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为了让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课后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这一点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就不多说了。
  4、培养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二要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比如,《月光启蒙》“文中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明明是用来听的,怎么会“闻”到“芳香”呢?”这时就可以结合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髓。三是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则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四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放在读写的结合上。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有时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但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但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都进行分段、归纳段意。
  5、注重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例如在走进童话这一单元中教材就推荐阅读瑞典女作家拉格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那么在平时我们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但不能硬性规定,任何成年人都不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各有偏重。下面我就结合课文来进行阐述与说明。

  第二部分:单元分析

  第一板块:秀丽山河
  这一板块包括三篇课文(分别是:《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这三篇课文内容上都侧重于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共同点就是文笔优美,情感浓烈,让人读后有宛如身在画中之感。
  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积累精彩语段;二、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三、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三篇课文的表达顺序,注重读写结合。这其中还要不忘朗读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朗读的效果,我们的指导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实践,把课文读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利用文本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受到熏陶,读出感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以结合具体的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感情来进行。在练习读句子的时候,要体会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出感情来。
  《林海》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设计:(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我们可以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本文的教学应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三峡之秋》这篇课文详细描绘了秋日三峡一天里从早到晚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叙述顺序非常明显,而且在每段首句都做了提示。可结合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九寨沟》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的景色,条理很清楚。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前两课认识课文叙述顺序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独立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活动的内容,认识课文是怎样围绕概括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并且写具体的。

  第二板块:汉语家园
  这个板块由三篇古代寓言组成。这些寓言幽默深刻,语言简洁锋利。《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相濡以沫》阐述了事物由盛及衰,是天理寻常,要平淡对待生活的观念。《买椟还珠》则嘲笑了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
  学习这三篇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寓意。积累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丰富他们的汉语词汇,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学习本板块会有点难度。因为三篇课文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逐字翻译课文,只要把寓言故事给学生讲明白,掌握三个成语的寓意即可。另外,这三篇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在前两篇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教读,然后结合课后练习理解寓意。第三篇的课文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运用方法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教师从旁指导即可。

  第三板块:做 人
  由三篇课文组成,《有的人》和《跌倒》为诗歌,引发人们对“该怎样做人”的思考。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要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内涵,
  3. 学习文中精美的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仿说或续写。
  4.学习对比的描写、象征、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可通过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自主学习,读通课文,拓展延伸。注重课外资源的引用。
  在教学《有的人》这篇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对资料的课前搜集这一环节处理,这样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会更加深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又因为本篇课文承载的语文教育因素非常丰富,既是一篇上佳的人文教育精品,又有鲜明的写作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习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来深入体味诗歌的思想内涵,把感悟内容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时,可以从“感”字入手,确立诗歌的学习总目标: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做人?然后抓住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进行朗读思考。因为这一问题抓住了整首诗的中心,理解了这几句诗的含义,也就把握了整首诗的内涵。
  《跌倒》这首小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是: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歌的比喻意。接着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要通过诗的最后一两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以帮助学生树立“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信念。
  《高尚的行为》一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文章着重描写了教室当中乱作一团的打闹场面和先生进行调查的经过,场面真实具体,人物对话生动贴切,不仅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次震撼,引发他们对同学之间怎样相处的问题产生思考,而且在如何描写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典范,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这是一篇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上佳之作。
  1、本文的朗读指导要注意感情的转换,可以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重点感悟卡罗纳的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保护弱小,代人受过的侠义情怀,体会先生明辨是非,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
  2、要抓住本文的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样的表现?等问题,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学习文章描写场面的方法,为理解卡罗纳行为的“高尚性”作好铺垫。
  3、文章最后一段营造了一个悬念,为课堂留出生成的空间,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合理想象,进一步体会卡罗纳的宽容与善良。

  第四板块:往事难忘
  本组课文从往事写起,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或抒情,或叙事,贯亘全文的无不是对童年生活深切的怀念,真实动人。
  《月光启蒙》这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它以月光和童谣为两条交织的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夏夜图景,本文语言优美,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还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作者的童年因此而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由于本课题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提问:“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接着可结合课后问题的提示,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朗读指导的重点,要放在文中引用的童谣上,根据童谣的内容,注意读出明快流畅的节奏,读出风趣轻松的语气。
  《窃读记》这篇文章,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本文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极为纯净、生动。要让学生感受到并非易事,除了找出生动的用词之外,更需要老师的示范指导,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这两个关键的训练点来进行。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向往之情。文章浅显易懂。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另外本文篇幅较长,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2~5自然节上,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由故事引人,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本文的条理不是那么明显,因而概括主要内容的表述过程将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时我们不能心急,可由学生慢慢理出文章思路,也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然后再总结内容,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另外文章的对话表现方式很丰富,除了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没有出现之外,其他三种均已出来,要提示学生这种变化,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方式。

  第五板块:走进童话
  童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他们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本板块内容选自童话小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二章。目的就是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部童话小说的第二章的全貌呈现给学生。并以此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
  本组课文对人物对话描写较多,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选取相关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以尝试表演式朗读。同时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忽视。应该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具体的阅读建议详见参考书。
  我个人认为在期初推荐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要比学完以后推荐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这样不但能降低本册最长课文的阅读难度,而且还能更好地体会节选的章节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交流机会,从而感受童话的魅力。

  第六板块:珍惜时间
  本板块由汉乐府的《长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个“表达”构成。向我们展示了古今惜时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教学《长歌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搜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歌的感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本组的第二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一会我将以这篇文章为例,来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设计,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第七板块:.动物拾趣
  这一板块共有两篇课文,一篇是郑振铎的《燕子》。另一篇则是丰子恺老先生所写的《白鹅》。教学本组课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来进行表达的,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时这两篇文章都适合积累背诵,教学时要灵活掌控。
  学习《燕子》一文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教学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或是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多读,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美景中去。
  在教学《白鹅》一文时可围绕白鹅的“高傲”展开教学。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读文,说一说白鹅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然后抓住重点段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同时让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并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象在说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调动想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则可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方法来进行。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身边的人或动物的某个特点,以进行学以致用的训练。

  第八板块:挚爱亲情
  本板块的两篇选文,为我们演绎了两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之前,应组织学生做好作者资料的搜集工作,多读一些关于母爱方面的文章,为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教学的重点是结合文中对母亲和“我”的分别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的追悔,以及从中得到的生活的勇气。难点是结合文中的景色描写,体会人物的心境,以及总体把握全文,体会文题的含义。朗读的基调应定为舒缓而低沉。
  《风》这篇课文以热水壶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相依为命的父子俩之间的真情故事。教学时可以提出一个大问题:围绕热水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让学生去读文思考,引导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第九板块:.时光之美
  本板块安排的两篇文章《四时的情趣》和《黄昏》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是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的好篇章。
  《四时的情趣》是一篇以季节为序写景的散文。重在一个“趣”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轻声慢语地去诵读,去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黄昏》是一篇壮美的写景散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并且根据看到的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既优美又充满活泼的生趣。本文在学习方式上,尤其适合以朗读为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他们喜欢的段落句子进行朗读,也可以借助图片,模仿原文进行想象并进行表达。从而体会作者凝结在作品中的情感。

  第十板块:奥妙世界
  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不同方式来介绍事物的。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野草》这篇课文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最大,表达了作者与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同时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学习本文之前,我们一定要布置学生充分地预习,搜集作者夏衍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否则将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具体的教学过程可翻看参考书。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予以突破。结合“思考与交流2”,在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文字,然后朗读。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两幅插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琥珀的成因和形态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具体的画面。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第二板块虽然与之有过接触,但与本文相比毕竟短小了许多,因而在朗读方面学生肯定还会碰到需多的困难。这时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读文时可采用速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精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板块:爱国诗
  这是一个以“爱国、戍边”为主题内容的古诗板块。
  《从军行》主要是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后练习活动使学生获得阅读古诗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主要是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可以诗配画,编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收集资料,同学间交流或其他形式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前三首古诗后,《春望》这首古诗的教学则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汇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而不是拘泥于教师的解说之中。可结合课后练习来进行指导。
 
   [2011-02-0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三人行》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册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