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之一
清风醉竹 发表于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应该是幸福,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生活富裕了。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授新:
  1、掌握字词。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xǐng)渺茫(miǎo)诓骗(kuāng )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参照课后练习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授新:
    继续分析课文
   1、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预习《智取生辰纲》
 
   [2008-01-0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摘自《博客:鞠建国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