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历史上的今天 03月17日
2009年3月17日
“大洋一号”船完成第20次科考任务凯旋
  
  3月17日10时,执行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高悬满旗,停靠青岛团岛码头。“大洋一号”本航次任务历时三百多天,累计航行达四万六千多海里,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大洋一号”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自去年5月22日起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经历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四万六千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陶春辉说,本航次任务中,来自全国18家单位的114名科研人员和56名船员默契配合、克服艰难险阻,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十一个海底热液区和四个热液异常区。

  陶春辉说,本航次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海隆赤道附近和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这也是人类首次在这两个海域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海隆发现了5个新的活动的海底热液区,其中4个热液区总长达21千米,属于超大型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共发现6个新的海底热液区,其中包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个以地幔岩为基底的多金属硫化物区,科学意义重大。另外还包括约20千米的超大范围的新型碳酸钙“白烟囱”热液区和极难被发现的非活动海底热液区。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在欢迎仪式上说:“值得一提的是,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博士带领大洋科学家们使用自主开发的‘近底集成探测系统’创下了从探测异常到发现热液喷口直至成功抓取硫化物样品仅用18个小时的奇迹。”

  “我们的技术装备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克服仪器故障、缆长不足等困难,不断探索传感器的最佳组合,现场研制出最适合的探测方法体系。只要不畏艰难,加强现场研究分析,‘土枪土炮’依然可以‘驰骋沙场’。”陶春辉说。

  自1977年人类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发现海底热液区以来,三十多年里,世界各国在大洋中脊仅发现了160多个热液区。我国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方面起步较晚,大洋科考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区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区,实现了我国海底热液活动调查零的突破。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0-02-2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返回目录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