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班主任工作 问题生转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佚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得到同仁的共识。
  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2、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有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依赖性强;4、遇到提问、考试、竞赛易焦虑、紧张;5、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6、缺乏合作意识,不愿与别人交往,交往能力极差;7、频频破坏纪律,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破罐子破摔”;8、爱说谎话,欺骗老师和同学;9、在家里任性,相干啥就干啥,动不动就耍“小皇帝”、“小公主”脾气。
  一、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实践证明,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指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且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3、家长对孩子严没“度”,爱没“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宝贝疙瘩”转,事事顺从孩子,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专横等毛病。
  4、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就因为需要精神生活,现在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久而久之会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三)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负面作用,实际上起了教唆作用,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相比之下,面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学校要扎扎实实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成长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内情况,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的烦恼得到解脱,帮助他们解决儿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种自我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三个特征:
  (1)把小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可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为中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教会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起来。
  (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小学生之间如果有共同的爱好,彼此更容易理解、沟通。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言,以心对心地进行交流。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2、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养,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1)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准确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加内动力。这对学生消除厌学、自卑心理障碍颇有功效。
  (2)针对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可采取“角色易位法”。即让其站到对方角度想问题,与对方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心理与思想,将心比心,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逆反心理。要求教师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春风化雨般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法对有攻击性行为、与教师搞对立及经常破坏纪律的学生效果颇佳。
  (3)用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在班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学生感到愉快、温暖。这对消除厌学、忧郁、自卑、紧张等心理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1)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塑造一个被社会欢迎又适合自我需要的人,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4)有利于防治心理疾患,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有利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填蚁穴于堤溃前。
  4、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适时适地因材施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更需要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合理引导,综合治理,形成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面向儿童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设立文化娱乐基地,使青少年有健康的活动场所。
  (三)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教育学生读书、看电视节目、上网要有选择,远离“精神垃圾”。除此以外,学校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总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克服不健康心理并非一日之功,不应单靠一种方法,而需要各种方法的结合。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发挥学校教育特有的优势,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小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密切配合,进行“联合行动”,才能共同当好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6-12-26]   摘自《孔丽霞的博客》网站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则 · 下一则 · 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牺牲品——读《有效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