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专题系列 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质疑—创新思维培养的起点
作者:滕苏仙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着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通过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解,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二年级小朋友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年级小学生不仅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学生在学《别说我小》一课时,提出了“别说我小”这个“小”字表示什么?在学《小猴子下山》时提出了“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等有较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是要提倡,要鼓励,要引导。并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做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质疑。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噎废食。

  教学中要正确合理施用质疑。教学中插入学生质疑,则会打乱教学思路,这是某些教师不敢设置质疑环节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这是对主体与主导关系的扭曲。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引导主体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主导,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如今,质疑出现了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质疑与教学分家。如教师先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的不懂词语,教师并不解决,却出示学生未曾提出的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撇开学生的问题不管,仍旧按教师既定方针教学,质疑成了虚晃一枪,教与学形成了两张皮。另一种是课堂上学生质疑,跟着学生问题跑。成了记者招待会,教师放弃了主导作用,教材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上述两种都偏离了质疑的意义,实际上学生质疑应与教师教学有机结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夏天的一段有难度,这样安排质疑步骤的:
  1、思疑。学生默读“夏天”这一自然段,思考不明白的问题。
  2、质疑。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3、解疑。教师疏理学生问题后分两种办法解决。

  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解决。(如:宿舍、乳白色)。对于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按照教学思路逐步解决。先学习描写夏天的句子,解决学生提出的“封、严严实实、葱葱笼笼、密密层层”,接着按课文叙述的顺序理解其它景物,采用放录像解决有关问题(如:浸、千万缕)。

  上述安排,学生疑难解决了,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同时,课文叙述顺序也未打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学习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恰当地设置了质疑的教学环节。
  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五彩池》一文,她是这样巧用质疑的: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
  生:老师,阴天或者下雨的时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五彩的颜色吗?
  师:你怎么想到了这个问题?
  生:因为文章第二个自然段开头是这样写的:“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乘车来到藏龙山。
  师:嗯,提得好!说明你看书仔细,能够发现问题,细小的地方都被你注意到了,老师都没想到,说明我们都该向你学习。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思考思考,再各抒已见。
  (及时表扬,适地地把问题交给学生,启发他们思考,看看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
  生:不可能!因为书上说五彩池颜色形成的原因是石笋反射了太阳的光。
  生:阴天或者下雨天,没有阳光,石笋无法折射,怎么可能有五彩的颜色呢?
  生:作者去的时候是“晴朗的日子”,说明阳光是很充足的,所以形成了许多种颜色。
  师:回答得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是正确理解了。想去五彩池游赏的同学,可千万别选择阴天或雨天,否则你会后悔得直跺脚!
  (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费劲地就掌握了五彩池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质疑,这样的巧用,既是对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考察,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感情,引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即要立足敢于质疑,又要引导学生提高质疑不平。有的课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是很一般。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问题。出现这一现象说明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学会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从题目上质疑;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课文表现中心上质疑;从在某些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地方,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等等。

  总之,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毕竟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培养学生解疑才是最要紧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质疑、解疑的途径也应是不同  的。

  课前质疑,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往往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它是浅显的,是杂乱的,这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筛选出具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我在教《逐木鸟和大树》一课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筛选了3个。一是:啄木鸟和大树是什么关系?二是:啄木鸟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三是:通过啄木鸟和大树之间的事会告诉我们什么?前两个问题是浅显的,对于这样一般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就能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明理的,需要在学完课文总结深化时再来讨论解决。

  课中质疑。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所提的问题大都围绕课文的重难点,相对较集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啄木鸟和大树》一课中,学生提出大树为什么不让啄木鸟给他捉虫?这问题提得多好呀!这正是这篇课文所需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点拔导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解疑。首先读一读,找一找,用“——”划出描写大树不上啄木鸟捉虫的句子。再指名读找出的三个句了,接着投影出示三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每句的意思。然后在这解疑中再质疑。大家对这三句话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马上燃起思维的火花,进行深入地探究,一学生说:“别啄我!”这里为什么用感叹号?又一生说:“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会有虫?”这里为什么用问号,用句号行吗?这是多妙的质疑呀!这两个学生通过从标点符号运用上进行探究,使质疑向较高的水准发展,使理解得到更好地深化。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特殊的标点使得大树那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得更强烈。更逼真。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让学生再次体会大树那怕痛、骄傲、没耐心的心理。此时,学生不难感受到大树正因为有了上述的毛病,才拒绝啄木鸟给他治病。通过这样的读读、找找、想想、问问、说说的解疑方法,既解决了疑点,又找到了解疑的窍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就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吗?

  课后质疑,往往所提的问题水准较高,有深度,有难度,这时解疑的方法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咨询、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得以极大地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难题迎刃而解。《啄木鸟和大树》这一课,在课后质疑中,有一学生提出:后来大树病成这个样子,啄木鸟有没有回去关心过呢?这问题提得多棒呀!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有了善思善问的能力,才会迸射出这样的智慧火花。我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随即说,写课文的编导怕文章太长,就没再写下去,下面就请我们小朋友来当编导,把课文接下去写。课后,大家先把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好地去思考思考,也可请教他人。下节课,大家再来交流、编写。因为这样一来,给学生有了较多的空间。使学生在解疑中所描绘的图画更加多彩多姿,维妙维肖。有的说:“当啄木鸟治完另外那些大树的病后,再次飞回这棵大树时,大树已经没救了,啄木鸟流下了伤心的泪,伤心自己不该这么迟才回来。”也有的说:“当啄木鸟再次飞回来时,那棵枯树旁又长出了一棵小树,啄木鸟就把大树的教训讲给小树听。”真是“八仙过海”各有“标新立异”的见解。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想出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办法不甚满意的学生也要加以肯定。下面,我献上10句课堂质疑时的教法用语,供大家参考:
  1、“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3、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大家看看是不否有答案。
  4、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5、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6、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今天我们的讨论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8、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9、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请大家来帮我解决。
  10、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思维火花,非常灿烂。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是江总书记所说的。让我们就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充分发挥创新的潜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6-03-05]
 
上一篇  → 在复述中创新——浅谈创造性复述的操作形式  摘自《朝阳在线》网站
下一篇  → 变教师“奉送真理”为学生“发现真理” 返回本集 来说几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