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关键词 和氏璧
卞和·玉人·楚王——关于社会评价体系的思考
作者:[重构]

  和氏璧价值连城,献玉的卞和却为此付出了自己双腿的代价和一生的时间。这个古老而又血腥的故事,除了记述那个时代管理体系的残暴之外,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评价体系的严重缺陷,而这种缺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楚人卞和在楚山采到一块玉璞,他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人(鉴定玉石的官方或权威人士)鉴别并评判其价值,玉人称其为石,厉王以欺诈罪砍去卞和左足;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玉璞献给武王,武王再让玉人鉴别并评判其价值,玉人又称其为石,武王又以欺诈罪砍去卞和右足。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这次没有直接向文王献玉璞,而是抱着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以致泪尽而血出;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遭到刖刑的人很多,你有什么理由如此悲伤?”卞和回答道:“我不是因为遭到刖刑而悲伤,我伤心的是宝玉被称之为石,诚实的人被称之为骗子,这才是真正让我悲伤的原因啊!”于是,文王便命令玉人剥离掉玉璞上的杂石,里面果然是宝玉;为了表彰卞和献玉之功,便命名其为“和氏之璧”。

  对于日理万机的一国之主来说,把判断玉和石之类的事情交给玉人这样的主管官员或学术权威,并充分地信任他们,应当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一国之主(也适用于所有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用别人的判断来代替自己的判断,而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具体到卞和献玉的悲剧,由于厉王、武王一味地相信玉人对玉璞的评价,以致作出伤害诚实国民肉体和感情的双重处罚;究其原因,则在于厉王、武王缺少对玉人工作的有效考察和监督,而这又涉及到相应的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并运行良好,以及厉王、武王本人也存在着不称职的问题(德力不够、能力不够、精力不够或德力能力精力都用到吃喝玩乐、歪门邪道上去了)。

  对于玉人这样的主管官员和学术权威来说,正确地判断玉和石应当是他们的基本功,或者说这是他们担当此职务的必备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就不会出现差错或失误。导致其犯错误的原因很多,一是遇到了复杂的情况(即超出其学识)而又固执地坚持己见(通常是为了保全其面子和地位)以致判断失误,二是玩忽职守糊弄事,三是原本无相应专业知识而为了牟利才混入官场或学场(即学术圈子)的,四是出于其他的不可公之于世的原因而有意作出错误或不公正的价值评判来,五是其他各种偶然的因素。

  对于卞和这样的献宝者(笔者这里泛指各行各业当事人自己认为有重要价值并要求官方或社会进行价值评判的东西,并不一定涉及到该东西的产权转移)来说,除了要增强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之外,也应当有权利要求国家和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公正的、高效的价值评判体系和制度。当然,我们今天不能要求卞和具有这样的民主素质;对比之下,今天的献宝者一般来说也不会再有卞和那样的风险和不幸了。

  但是今天的献宝者仍然有许多苦恼和不幸,其原因除了不断会遇到类似厉王武王这样的头头脑脑以及类似玉人这样的官员权威之外,还涉及到许多新情况。例如,献宝者可能会遇到无处献宝和找不到评判者的问题,而今天的“玉人”们则常常有意或无奈地采用不予评判的策略。据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数学难题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我国各地的数学爱好者纷纷将自己的有关论文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等部门,他们的论文被装入好几个大麻袋中,似乎从此再也无人问津。

  在未经对大麻袋里的所有论文进行评价之前,当然缺少依据说这里装的都是石头而没有和氏璧。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对其进行评价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信息量迅速增加的今天,对某一类事物实施价值评判所需的社会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当该类事物的潜在价值不被现代“玉人”及其上司看好时,他们是不会启动评价体系的运作的。不过,简单地粗暴地把来自全国的辛辛苦苦撰写成的论文装入大麻袋中,绝对不是一种尊重献宝者的态度,也不是一种明智的工作方法;其实只需要花一点点费用,就可以把全国各地众多的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爱好者联络起来,由他们自己去对如此众多的论文进行交流与评判,如果真的有“和氏璧”相信是不会被埋没的,而那些冒充或误以为是和氏璧的石头也会被一一剔除。

  事实上,献宝者往往也是创新者;如果说自由的天才是创新的源泉,那么良好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则是创新的助产士。与此同时,献宝者常常也是财富的创造者;如果说辛勤的耕耘者是创造财富的基础,那么良好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则是形成财富的关键。因此,呼唤创新,就应当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价值评判体系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无数的“和氏璧”将继续被当成石头,卞和的悲剧亦将不断上演。
  
   [2005-02-0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怒发冲冠  摘自《南城一中》网站。
下一篇  → 传国玉玺的命运 返回本集 我要上传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