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语文S版第一册语文S版第二册语文S版第三册语文S版第四册语文S版第五册语文S版第六册语文S版第七册语文S版第八册语文S版第九册语文S版第十册语文S版第十一册语文S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二册 小猪画画 教材理解
《小猪画画》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写的是小猪爱画画,但是没有主见,于是,在他人的指点下,它将猫画成了一只怪物。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猪爱画画,它画了一只小花猫;第二自然段写小松鼠建议小猪把猫尾巴画大些;第三自然段写小猪把猫尾巴画得又粗又大;第四自然段写小山羊要小猪给猫添画上角;第五自然段写小猪连忙给猫画了一对角;第六自然段写小白鹅要它给猫加一对翅膀;第七自然段讲小猪给猫添上了翅膀;第八自然段写小猪把猫画成了大怪物,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整篇课文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
  课文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是对应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小猪在小松鼠的提议下给猫加了个粗大的尾巴;第二幅是对应课文的四、五、六、七自然段小山羊、小白鹅要小猪给猫分别加一对角和一对翅膀;第三幅画的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小猪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插图很形象地将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让学生们在小猪可笑的画中体会到要学会尊重事物本来面目的道理。课文后面安排了认读生字表、会写字表以及朗读的要求。课后第2题是问答题,要求孩子们理解为什么小猪会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主见,要客观地尊重事物的本质。词语花篮里的三个词语要求学生会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猪、应、该、些、神、加、鹅、翅、膀、漂、立、刻、结”13个生字;会写“立、次、说、加、哈、角、画”7个字。学习新部首:“两点水”“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3学会尊重事物的真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后,读词语“小猪”,认读生字“猪”,注意读准翘舌音。
  (2)在朗读和感悟课文过程中,相机出示“应该”“一些”“一次”“一张画”“一对角”“神气”“鹅”“翅膀”“漂亮”“加上”“立刻”“结果”等词语。认读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涉及前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的生字有7个,要读准前鼻音“神”,后鼻音“应、膀”,平舌音“粗”,翘舌音“猪、神、翅”。
  (3)可利用熟字加上或换一部分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力——加,说——该,胖——膀。
  (4)也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好的识字方法。
  3生字的巩固。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词,然后借助拼音自己识记,巩固认记生字。
  (2)利用“开火车”读等竞赛的方式,巩固认记生字。
  (3)利用课后的“词语花篮”,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在其中,以达到巩固积累词汇的目的。
  4写字指导。
  “立、加”两个字是既要会认又要会写的字,“立”字写时注意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中间的点、撇要向着中间;“加”字写时注意左右宽度基本相等。“次”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说”字是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上部是点和撇;“角”字注意第二笔是横撇,不要分开写;“画”字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三)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语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们在自由读的基础上,采取同桌读、师生读等多种形式体会角色的语气。
  3重点抓住三只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和小猪听后的反应进行指导。这三只小动物都很满意自己的特别之处,可以指导学生读出他们自豪的语气,特别是小白鹅的语气,可以更大声地强调它的翅膀很美;小猪分别做出的反应是“马上”“连忙”“立刻”,可让学生加强语气读这三个词。
  (四)感悟、理解
  要让学生明白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一旦将它们的独特之处画在小花猫的身上就不协调了,而小猪没有考虑这些,所以它最终将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五)实践活动
  1回答问题:为什么小猪把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
  3读句子,选择一个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六)课时安排
  本课可安排2课时。

  同步阅读指导
  学习本课可结合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一年级下册)中的《小熊种菜》《小花》。通过阅读,使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主见,不能因为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2011-04-2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语文出版社》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