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教科版第一册教科版第二册教科版第三册教科版第四册教科版第五册教科版第六册教科版第七册教科版第八册教科版第九册教科版第十册教科版第十一册教科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二册 快乐读书屋三 教材理解
《丹柯的故事》教学参考
佚名
  
  教材说明
  〔解题〕
  课题是一个偏正词组,表明本课是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丹柯”。这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94年出版的《伊则吉尔老婆子》中。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生于一个木工家庭。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丘德拉》,从此登上文坛。1898年,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出版,轰动了文坛,成为驰名欧洲的作家。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群众示威游行,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海燕》,塑造了象征革命者大智大勇搏风击浪的海燕的形象,受到列宁的热烈称赞。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新的高峰。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逝世。高尔基是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各种文学样式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母亲》《海燕》《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
  〔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丹柯用自己的心照明,把集体引出绝境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个集体主义英雄的典型,歌颂了丹柯的勇气、责任感和坚毅、果断的行动,赞扬了勇于战斗、追求自由、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课文共19个自然段,按故事发展顺序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丹柯的族人被另一强族赶入条件恶劣的林子深处。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写丹柯克服重重困难,用心照明把族人领出绝境。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丹柯为族人的福祉而献出生命。
  〔语意理解〕
  “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好像要把他们压碎似的。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这些人,在给他们唱葬歌。”
  这一段话写出丹柯族人被赶进林子深处后的恶劣而严重的局面。作者是从两方面写的:其一,写恶劣的环境给人们肉体带来的伤害。人需要阳光。有阳光,人的生活才方便,身体才健康,才能获得食物。然而“那儿很阴暗”,丹柯的族人失去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到处是泥沼”,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泥沼里有大量的腐烂物,其湿热蒸腾起的恶臭的瘴气,能使人得传染病。其二,写恶劣的环境给人们精神带来的伤害。黑暗无边无际,无法驱逐,死死地锁在人们的周围,另外,风吹树林的响声,阴森恐怖,让人毛骨悚然,感到死亡的到来。这是写心理上的感觉,心理特别压抑、恐惧。这一段环境描写,在于说明丹柯族人要生存必须走出树林,此外别无选择。这是丹柯英雄壮举的动因。“泥沼”,烂泥坑。“葬礼”,殡葬仪式。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丹柯他们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充满危险。其一,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其二,到处是泥沼,在黑暗中极容易落入其中而丧命;其三,茂密的树林和其他植物极难穿越。一句话,两个分句,分别用两种不的修辞方法。第1分句用的是比拟法,把泥沼写成吃人的野兽,极言危险重重;第2分句用的是比喻法,用墙比喻树林,极言困难重重。这些情况对人的意志和力气是严峻的考验,是下文意志薄弱者围攻丹柯的动因和理由。“龌龊”,不干净,很脏。
  “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
  这段话表现了丹柯的冷静与高尚。虽然只有3句话,却极好地描绘了丹柯复杂、矛盾的内心斗争。写他两次冒“火”。前者是愤怒之火,他好意引领大家走出绝境,而大家却曲解他,围攻他,这使他生出怒火。后者是坚定之火,他深爱同胞,愿意拯救他们,于是,熄灭了委屈的怒火,代之以蕴涵必胜信心的坚定之火。这“火的光芒”是爱族人的爱心之光,是冲破黑暗与险阻的力量之光,是必定成功的信念之光。“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拯救”,救,救助。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之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丹柯掏心照明的壮举,抒发对丹柯自我牺牲精神的敬佩之情。先写赤心之光如同“太阳”,这已经够夸张的了,但一个“不”字果断地否定。作者觉得用日之光比丹柯心之光还远远不足以表达敬佩之情,继而写“比太阳更亮”。后两个句子都是写丹柯壮举产生的效应。“唱葬歌”的风声停了,所以“树林静下去了”;“坚固的黑暗的”圈子打开了,所以“黑暗逃跑了”。这是说自然界的艰难险阻破解了。丹柯把心掏出来让它熊熊燃烧,这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面对这突发的、意想不到的壮举,族人惊呆了,极大地感动了,刹那间竟不知所措,所以“变成了石头一样”。这几句综合地使用对比、拟人、夸张、比喻,增强了抒情的力度。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灭了……”
  丹柯终于死了,他的死换来族人的“生”,换来种族的延续,换来活着的人们的快乐和希望,这是他死的价值。他心甘情愿去死,死得默默无闻,以至于人们没有注意到他的死。“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直到看到族人的胜利欢笑,那颗心才破碎,变成了火星,可见丹柯的责任感有多强,他要完全彻底地实现领人们出绝境的意愿。“熄灭了”的后面加省略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原文结尾写“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是人们希望那颗伟大的心永世不灭。
  〔写作特点〕
  1.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
  2.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会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会认2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古代俄罗斯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族人并不完全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丹柯为了拯救族人,历尽艰辛,最后不惜献出生命,把族人领出了绝境。教学本文时,要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有关重点语句,在读中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人物精神。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可以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这两个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
  2.初读课文。一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课文读通畅;二是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令人感动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体会,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感悟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课文中丹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体会丹柯说的话:“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读后感。
  3.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

  资料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的早期作品如《马卡尔?丘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他创作成果还有《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日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2016-03-1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