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语文S版第一册语文S版第二册语文S版第三册语文S版第四册语文S版第五册语文S版第六册语文S版第七册语文S版第八册语文S版第九册语文S版第十册语文S版第十一册语文S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十二册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设计
《语文百花园四》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四”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
  一、“温故知新”栏目有三项内容
  1、“句式变换”的训练,编排的是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练习。
  2、“拓展与交流”,编排的是本单元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典型例句,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于刻画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好处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拓展与交流”中集中呈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这一方面的意识。
  3、“积少成多”编排的是一首古诗。诗题《赠汪伦》,作者(唐)李白。这首送别诗,表现了作者与汪伦之间淳朴而深厚的友情。
  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编排的内容是“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爱!”
  三、习作
  “习作”编排的是“写一个人物群体”,这是一个给范围的习作。教材的呈现是: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个人物群体,比如在学校,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玩耍;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看电视……请把你熟悉的一个人物群体介绍给大家,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本“百花园”教学预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双基”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教学目标
  (1)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2)通过“拓展与交流”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不但在阅读中给予关注,同时在描写人物时也能从这几方面进行刻画。
  (3)通过“积少成多”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文明交际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交际的良好品质。
  (3)让学生学会交际:培养学生听、记、表达(应对)等能力。
  3、习作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应用习作素材的能力。
  (2)通过练笔,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风。
  教学重点:
  1、“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
  2、“口语交际”——辩论会。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教学难点:
  1、“温故知新”——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是个难点。
  2、“口语交际”——辩论会。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如果素材不鲜活,无法很好表现人物群体特点。
  教学准备:
  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见课时中的“课前任务”)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栏目中“句式变换”“拓展与交流”两项内容。
  课前任务:
  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典型语句,体会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特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好处。

  一、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
  1、学生自读例句,注意书上“学习伙伴”身边的泡泡,分析每组里两句话(“直接转述”人物语言与“间接转述”)之间的不同。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应用书上的两个例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要点:
  (1)改什么——改“人称”和“标点”。
  a、“标点”——把“:”改成“,”把“”去掉。
  b、“人称”——首先确定转述对象(由谁转述),转述给谁听,再根据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改换的人称等。
  如: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a、转述的人是句中的“我”,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我,她真为我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b、转述的人是第三者(温迪和“妈妈”之外的人),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妈妈,她真为妈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让学生改写书上的三个句子。
  (1)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改为: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他们那里是不算偷的。
  (2)李东高兴地说:“我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改为:李东高兴地说,他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3)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改为: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呀!
  5、教师补充二个句子巩固练习。
  (1)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我的忙。”
  (2)妈妈对我说:“告诉你爸爸,我要带你外婆去看病,中午你们自己煮饭吃。”
  【通过再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方法。】
  6、让学生谈谈改写句子的感受。
  【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体验运用驾驭语言的乐趣。】
  二、拓展与交流——体会写好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好处
  1、请学生读一读“拓展与交流”中的句子,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摘抄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三、课后练习
  1、注意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表现,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2、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经典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栏目中的“积少成多”,结合开展背诵古诗文比赛活动。
  课前任务:背诵古诗文。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本单元学的三首古诗。
  二、积少成多——诵读积累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交流,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名句的美。
  3、背诵。
  4、出示李叔同写的《送别》让学生诵读,播放《送别》(关于《送别》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介绍,见案后“参考资料”)。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补充李叔同写的《送别》,一是感受词曲的美,感受人世间送别的哀伤,珍惜人间友情。另也算是对本单元所学的四首“送别”的古诗画上一个小句号,同时又是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关注我国的诗歌文化。】
  三、背诵古诗文比赛
  形式:可采用男女生挑战赛;可采用小组与小组挑战赛;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热身赛之后,自荐表演赛等。
  四、课后练习
  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古诗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
  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爱!”。
  课前任务

  (一)学生方面
  1、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自由组合小组,选择己方观点。选出组长,组织分工收集整理可以说明本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3、互相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备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是辩手,做好参与的准备。
  【辩论会这形式,学生接触得少。所以课前多做功课,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方面
  1、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了解学生分组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调整(注意学生资源的互补),人数5个左右,不宜太多。了解各小组选择的观点,鼓励选择辩方少的观点。
  3、对于资料的收集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可从平时生活中寻找有力的事例;可从书刊、网络中寻找支持己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可通过与家人、亲戚等交谈获得有关的材料。关注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
  4、教师自己适当收集一些能支持、或反驳正反双方的材料。
  【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作用,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三)环境方面
  1、课前黑板写上“辩论会”三个大字。
  2、教室桌椅摆成若干个方块,每个方块各让一组正方队员与反方队员入坐。
  【注意环境因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好合理的安排,有益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再现情境,明确要求
  1、教师指导(或充当)主持人,描述情境,提出正反方观点。
  2、提出要求,做好辩前准备。
  (1)记住自己的观点。
  (2)要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尽量做到观点突出,有条有理。
  (3)认真听,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发言的漏洞,准备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辩或反驳。
  (4)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自然大方,文明辩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辩论前让学生明确要求,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辩论。】
  3、让各小组进行辩前的准备。
  二、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1、请一个正反方小组在班上进行试辩,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注意事项,必要时给予示范。
  2、按坐位方块,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两个正方小组与反方小组在班级展示辩论,适时给予评价、指导。
  4、让各辩方小组自行调换辩方(对手),再次进行辩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5、在各小组推荐优秀辩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正反方小组,进行班级辩论表演。
  6、评出最佳辩手,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本次辩论会学生表现情况。
  【本环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由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多层次的辩论体验,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辩论,学会辩论。】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写一个人物群体。第四课时习作指导约20分钟左右后,学生动笔习作;第五课时学生动笔习作。
  课前任务
  1、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关注群体生活,为本次练笔收集生活素材。
  2、教师要反复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群体生活,从中获得鲜活的练笔素材。

  一、引用明星群体,明确何为群体,如何介绍群体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知道这21位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这21位演员就是一个群体,如果要请你把这个群体介绍给大家,你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目的要让学生明确群体可大可小,介绍群体要选用与群体人员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才能很好地表现群体特点。
  【通过“千手观音”明星群体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明确了何为群体,如何介绍群体,为本次习作指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导入习作要求,唤醒习作欲望,选择要写群体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比如在家里,我们和爸爸妈妈等亲人在一起;走亲访友时,我们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在学校,我们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一同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事。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心里你觉得哪个群体最有魅力,最有意思;那个群体的哪些人特点最突出,你们一同做过的哪些事最能表现这个群体的特点……你就选择那个群体,把你想介绍的有关的人和相关的事介绍给大家吧!
  【通过“谈话”将习作要求渗透其中,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
  2、思考:让学生思考:确定各自要介绍的群体,要介绍这个群体什么特点,准备选用什么事例。你介绍这个群体,准备取个什么题目?
  3、交流:请学生在班上交流,互相唤醒。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为学生创设思考、交流的空间。在班上交流中,互相唤醒。】
  4、提示:同学们,在向别人介绍群体时,本单元课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5、让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三、动笔介绍群体,教师巡视指导
  补充建议:
  1、教学“拓展与交流”时,除了教材中例举的几处外,学生可以从课外读物中找到很多,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想课外拓展,从课外读物中找到这样的描写,同时,更主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后把精彩的描写才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口语交际的“评价活动”要求不要太高,无论是辩手还是对这次的辩论内容来说,老师和同学的要求适度就可以了。
  3、学生习作也可安排在课后完成,第五课时留用习作讲评。另,“温故知新”栏目中的内容可安排在一个课时完成,案例预设中“拓展与交流”的练笔与“积少成多”的古诗背诵比赛活动可做略处理;习作安排三课时,其中习作讲评一课时。
 
   [2010-08-2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