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长春版第一册长春版第二册长春版第三册长春版第四册长春版第五册长春版第六册长春版第七册长春版第八册长春版第九册长春版第十册长春版第十一册长春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三册 一对蝈蝈吹牛皮 教材理解
在幽默里快乐 在快乐中收获
——《一对蝈蝈吹牛皮》教材解读
吉林市丰满区一实验小学谭洪影
  
  一、全册教材简析与板块说明:
  二年级上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两册教材的编排特色,采用主题板块的形式构成成整个教材体系。全册共有十二个主题板块,每个板块的内涵都很丰富,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为儿童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粗心的小画家》就是本册教材中第三板块“幽默”主题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以儿歌的形式出现,以识字为主。在内容编排上,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前后两个板块的内容都为“汉字家园”,集中识字。安排诗歌在这个位置,借助诗歌来识字,既是对汉字家园(一)综合识字能力的延伸与运用,又为汉字家园(二)中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从集中识字过渡到儿歌识字,再到集中识字,教材内容也突出了变化,吸引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板块中的两篇儿歌,都是以“幽默”的形式出现的,它们篇幅短小,直观易懂,便于有效地组织教学、巩固识字,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也让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个适应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过程,很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解开“吹牛皮”的秘密,感受幽默的乐趣。
  《一对蝈蝈吹牛皮》是一篇民间讽刺儿歌,最初流传于山东省。细读文本,这首儿歌还有一定的“叙事”色彩呢,它叙述了两只蝈蝈先吹嘘在南山吃了鸟,在北山吃了鸡,在东山吃了狗,在西山吃了驴。接着又吹嘘在关外吃了虎,东海吃了鲸鱼,牛皮越吹越大。在这时,来了一只大公鸡,两只吹得正起劲儿的蝈蝈自以为真能吃了鸡,就一齐奔向大公鸡,结果反被公鸡吃了。
  这首幽默诗在语言上独具特色:它采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笔调诙谐、直白易懂、朗朗上口,读来就像两个孩子在打嘴仗,十分亲切好笑。看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小两只蝈蝈吹牛越吹越来劲,越吹越邪乎:你说“吃了只鸟”,我就说“吃了只鸡”(鸡比鸟大);你说“吃了条狗”,我就说“吃了头驴”(驴比狗大);反正谁都不想甘于下风……到“得儿”的一声喂了鸡,这两只蝈蝈便也为自己的吹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仔细推敲文本,文中量词的运用丰富而准确,一只鸟、一条狗、一头驴……这不正是“汉字家园一”中量词知识的再延伸吗?这小小的发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教材编排上的“匠心独运”。
  笑毕细细品味, 作品并非在写蝈蝈。从蝈蝈的命运中,我们读懂了它“做人”方面的要义:牛皮吹大了,收不回来,就会连性命都搭上。我们是不是要实话实说,做一个实事求是、诚实的人呢。
  回过头来,再来品味一下这篇小幽默,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写作特色:文本对两只蝈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极为传神。在语言描写上,诗歌展现了两只蝈蝈的对话情节,依次出现了“鸟”、“鸡”、“狗”、“驴”“虎”“鲸鱼”这几种动物,通过比较,它们吹牛皮时一个比一个口气大;在神态描写上,蝈蝈吹牛皮时是一个比一个神气,在大公鸡来时,它们并没把大公鸡放在眼里,都很生气,它们显然在吹嘘中迷失了自己;在儿歌当中,还有对两只蝈蝈的动作描写,它们对大公鸡到来时的表现是:伸伸腿、捋捋须、奔向大公鸡,表现出了它们自认为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幽默和夸张效果,也使我们如临其境,深受感染,看得我们忍俊不禁。
  三、在幽默里快乐,在快乐中寻求教育的价值:
  读着儿歌,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幽默带给我们的愉悦,在这文质兼美的文字里,我们更感谢它对我们的赠予,让我们期待着收获更多的知识宝藏:
  这一课所记叙的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入情入境地品读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由小动物想到人,学习做事谈话要诚实,不要说大话,要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这便是本文的人文魅力之所在。
  同时,这则幽默儿歌承载着识字和写字的重任,在文本中隐藏着12个要求会认的字,7个会写的字。会认的字中形声字较多,可引导学生继续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本课要会写7个字,学习2个偏旁部首“马、页”。认识多音字“奔”。同时文本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亦可借助文本随文识字,生活中识字,注意积累,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这就是本文的工具性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儿歌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的最佳材料。这篇儿歌是以对话为主的形式出现的,取材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借事明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平实传神,易于理解、朗读和表演,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本篇儿歌的课后题中也有让学生在读文后“演一演”的提示。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知着教材,体会着它即将带给我们的精彩!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教参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一是尽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小幽默所蕴含的意思,少讲解,多自悟,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要引导学生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引导随文识字,生活中识字,注意积累,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除以上的这些要求外,我觉得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必要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的方法,因为在这篇儿歌当中,有着丰富而典型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它是训练孩子们朗读能力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鉴于本单元教学要求,根据个人解读教材的体验和本课教学价值的呈现,结合二年级大部分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与困惑,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12个生字,继续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识字,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会写7个字。学习2个偏旁部首“马、页”。认识多音字“奔”。积累识字方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感受朗读的过程、学习朗读的方法。
  3、在诵读中,感受幽默的愉悦,体会幽默的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难点:在诵读中,感受幽默的愉悦,体会幽默的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我们可以用两课实来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认读12个生字,会写两个字“欠”和“吹”,流利有地朗读课文并明确课文的主题。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读课文,表演故事,写余下的字。
  五、教学“亮点”展示:
  1、巧借课文,多种方法识字。
  这篇儿歌幽默有趣、内容简单明了,是实践各种识字方法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切入对文本的学习,相机便可以学会其中的“蝈”和“吹”字。随文利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学习“碰”“伸”“捋”和“奔”。并根据儿歌中的“它们俩”记住“俩”,并和“两”进行区分记忆。利用板书动物图片对比记住“驴”和“鲸”这两个字。这种方式不仅便于学生借助儿歌的情境来记字,反过来也能通过记这些字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彼此作用,相得益彰。同时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集中识记其它的汉字,这样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我们能体会到多种方法识字的便捷与快乐,轻松地落实和巩固了教学重点,让我们如释重负。
  2、巧借朗读、领悟文章的寓意。
  这篇儿歌的语言虽然极为通俗简炼,含义却较深刻。如何在不讲解的情况下让孩子体会儿歌所蕴含的道理就是一个难题,文本关注了蝈蝈吹牛皮时的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适合于朗读。而有感情地朗读恰好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之所在。
  本课可由题目引入,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对蝈蝈是怎样吹牛皮的呢?一步一步引出儿歌内容,同时相机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它们的牛皮是越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那就把自己当成这只蝈蝈,试着读一下吧;再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这时不要忘记朗读方法的指导:重点在对两只蝈蝈的三种描写上,对话的声调也要读得越来越高;利用重音和停顿的方式来读出两只蝈蝈的动作,突出神气劲,增强其讽刺效果。这样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表演,逼真生动,富有感染力。
  巧妙的设疑,朗读方法的运用,带孩子们进入了诗歌所创设的情境当中,不可自拔。孩子们会随儿歌的内容一起跃动,享受表演的畅快,其中的道理也不攻自破,朗读的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巧借对话,说自己的故事。
  本课以物喻人,引发我们不尽的思考:我们也有吹虚自己的习惯,也有说大话的经历。那就让孩子们也说一说自己“吹牛皮”的故事,借此读写结合,与蝈蝈共同体验不要吹牛皮的道理,情真意切。
 
   [2012-02-2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邹春红名师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