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三册 送小蚂蚁回家 片断赏析
帮助学生用好语言
佚名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在“高频率”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才能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材料“入乎其心,出乎其口”,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近日,听两位教师执教同一课(二年级的语文课《送小蚂蚁回家》),教师都着力帮助学生学习课文规范的语言,并学着运用,但方法不一样,效果也迥然不同。

  (一)用“静悄悄”说话
  课文的第一句是:“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这句中“静悄悄”这个词,写出了当时的环境,请看两位教师对这一词语的教学:
  教师甲:
  师:谁来读这个词?
  生读词语。
  师:还有什么是“静悄悄”的?
  生:校园里静悄悄的。
  生:小区里静悄悄。
  生: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师乙:
  师:谁来读这个词?
  生:读词语。(生读得很一般。)
  师:会读词语的小朋友能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读。
  生:再读词语,明显将“静悄悄”读得轻轻地、慢慢地。
  师:谁能模仿着课文的句子,用“静悄悄”说一句话。
  生:放学了,校园里静悄悄的。
  生:夜深了,小区里静悄悄的。
  师:真好,谁能在这句话里加一个内容,将这句话说得更具体。比如:放学了,同学们都离开了学校,校园里静悄悄的。
  生:夜深了,大家都休息了,小区里静悄悄的。
  生:夜深了,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马路上静悄悄的。
  生:下午,大家都在认真地阅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
  简评:同样是用“静悄悄”来组织学生说话,教师乙显然要高明许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静悄悄”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模仿着课文的句子来说一句话,其中包含“什么时候”、“在哪里”静悄悄的,模仿完毕教师有要求学生把话交代得更清楚,并示范举例。从教师的示范中,学生明白,还可以把静悄悄的原因加进去,这样句子就更生动、具体了。而教师甲也抓住了“静悄悄”让学生来说话,但因为教学意识不强,目标也不够明确,因而从学生说话反馈来看,显得零星而散乱,教学效果也不够明显。

  (二)依据句式说话
  课文的第14自然段,生动地写出了小蚂蚁爬在蜻蜓的背上回家了:“蜻蜓飞呀飞,飞过弯弯的小桥,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利用了这一个段落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甲: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一段,想想小蚂蚁是怎样回家的?
  生自读后交流,(学生基本按课文内容读了一遍)
  师:是呀,小蚂蚁“飞”过了那么多地方,才到家呢。你能不能不看课文说一说吗?
  出示: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飞起来了。他飞呀飞,飞过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前,小蚂蚁到家了。
  生:根据填空练习说话,交流。
  教师乙: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小蚂蚁“飞”过了哪些地方?
  生自读后交流,也基本按课文内容书说。
  师:小蚂蚁“飞”过了那么多地方,你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师:小蚂蚁回家的路很长。
  生:小蚂蚁很辛苦。
  生:蜻蜓很乐意帮助小蚂蚁。
  师:是啊,小朋友们真会读书。那么不看课文,看着练习,能把这一句话说好吗?
  出示: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飞起来了。他飞呀飞,飞过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前,小蚂蚁到家了。
  生:根据填空练习说话,交流。
  师:小朋友,我们能模仿着课文的这个句子再来说几句话吗?
  媒体出示:________走呀走,走过________,走过________,走到________,__________。
       (谁)跑
          游
          ……
  生:根据教师媒体出示的内容继续练习说话。

  简评:从教师甲的教学来看,教学太过“以本为本”,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囿于原有的句式训练。而教师乙的教学从课文内容出发,启发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将理解融于朗读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复现课文情节。然而执教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又利用课文的句式向课文外延伸,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较好地进行了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果子”。
  学习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即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导”得得法,学生就学有成效。
   
   [2014-09-0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江枫渔火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