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四册 江上渔者 教学札记
怎样教学“文包诗”的课文
佚名
  
  《江上渔者》是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江边的酒楼饮酒赏景时,看到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有渔民驾着一只渔船在风浪中捕鱼,让他深感捕鱼人劳作的艰辛与危险,于是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表达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课文简简单单两个自然段,除了开头一句介绍,文和诗都集中在第二自然段,由文写到诗,以体现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
  作为二年级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中所含的诗意思也比较浅显。对于学生而言,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难得领会的,这就需要借助文中的描述来感受、体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诗是怎么来的。
  我遇到了两位老师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教学这一课,效果是有明显差异。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从诗入手,理解诗题“江上渔者”;一行一行读通整首诗;提供注释,让学生逐句解释诗句意思。结果课堂上师生在诗句的意思上纠结了半天,学生被问得十分为难,老师看似饱满的情绪背后也是一个“累”,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热度也丧失了一大半。再看范仲淹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说,再呈现文字让学生读句子。学生没有与文字接触之前就呈现挂图,导致学生阅读理解思维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文也反复读了,但只是停留在读得熟练的层面,学生没能感受到范仲淹在当时情境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内心才涌动诗情,也就读不出共鸣。教师又直接拿出两处语句——“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柔嫩味鲜。”“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又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让学生分别找出对应的诗句,学生为了找而找,无法体验文和诗带来的不同兴味。最后再读范仲淹的感想时,已经到了下课时间,哪怕用再丰富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也读得“言不由衷”。为了完成训练,老师不得不拖堂让学生用“一边……一边……”和“一会儿……一会儿”造句,学生练得很被动。
  另一位教师在取舍间,做了精当的处理:首先呈现两组词语“饮酒南来北往客人”“起伏波涛汹涌小船”,让学生读词语时联想画面——酒楼里饮酒的客人很多;江面上捕鱼的小船很危险。这些正是诗人范仲淹当时看到的情景,顺势牵出词语所在的两处语句让学生读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柔嫩味鲜。”“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又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生动地还原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在教师轻巧的点拨下,学生仿佛也看到了江边酒楼里客人南来北往的热闹场景,听到食客们谈论鲈鱼味道鲜美的话语,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捕鱼人在风浪中劳作的艰险。此处教师引导:看到这些,你是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与危险,再找出文中写范仲淹“想到”的语句,感情朗读就有了共鸣。然后水到渠成关注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创作的《江上渔者》这首诗,一行一行地读诗,一句一句地回味文中相应的情景,诗读完了,意思读懂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领悟到了,还亲历了诗人作诗的过程,文与诗的联系了然于心。最后,师生配合读文、背诗。整个教学清晰流畅,在重点语句的朗读过程之中,自然融合了积累词语、想象画面、理解和感受“文意诗情”。教师主导显得轻松,学生主体也表现得兴趣盎然。课堂上还留下宽松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落实基础训练。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高效的。
  比较这两堂课,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力差异,导致对教材的处理大不一样;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前者没有把握“文包诗”的特点,教学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倒弄巧成拙,显得费力不讨好;后者充分利用由文本特点,关照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发展,通过读词、读句、读诗,有效达成年段教学目标,值得称道。
   
   [2013-09-2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潇潇雨歇的日志》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