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湘教版第一册湘教版第二册湘教版第三册湘教版第四册湘教版第五册湘教版第六册湘教版第七册湘教版第八册湘教版第九册湘教版第十册湘教版第十一册湘教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四册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同学们借助文中的拼音去读懂课文吧。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所见 {       } 美丽景象
             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    {
             欲穷千里目
         所想 {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问————————童子(答)
             (师傅去哪里?)     采药去
             (在何处采药?)     此山中
             (哪里能寻到?)     不知处
 
   [2013-04-1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龙竹芝的空间》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我要说话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