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四册 囫囵吞枣 其它杂项
我看《囫囵吞枣》一课
友谊大街小学 王海娟
  
  4月3日上午的四节评优课都是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几位青年教师或者娓娓道来,或者侃侃而谈,或者循循善诱,各展精彩,各有所长,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山路小学的《小马过河》给大家呈现了以往评优课不多见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且有很强的借鉴性。
  小学语文低年段阅读教学的课堂的特性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比较适合的流程或模式让我们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很快的把握它,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受益?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它应该姓“小”、姓“低”、姓“浅”、姓“语”。它的“小”体现在教学的主体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决定了认知规律的直观性、形象性、发散性,也决定了“识字教学”和“读”的最大功能;它的“低”表现在不管是从三维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执教者都要蹲下身子,放低身量,接近学生,而不能高高在上;它的“浅”是说就文本而言,是浅显的,就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而言应该是学生能够听得懂,做得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令他们感兴趣的,最本真的东西,如果以上几点做到了,我们就可以说语文课堂是语文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了。
  基于上述观点,红星小学李静老师指教二年级(下)《囫囵吞枣》一课个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本节课做出分析。
  从《囫囵吞枣》一课,我们可以较清晰地梳理出几个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比较规范的操作流程(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值得借鉴。
  一、生字教学的方法值得借鉴。
  例如学习“脾、胃、肚”几个生字时,能够根据几个生字的特点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偏旁“月”,接着从汉字造字规律入手,了解“月”字旁的字的含义,形义结合,既明确了音形义的联系,又知晓了汉字后面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从而由一个汉字的认知,扩展到一首诗、一幅画、甚至一段人类历史,创造性的完成了由单个汉字到一段文化的拓展。第三,把从“月”字旁字的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应用到其他偏旁的汉字学习中,一步步走的扎实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于无声处的渗透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
  二、读的流程比较有特点。
  1、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抽出重点段来读,本课主要抓住“主人”和“年轻人”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3、理解课文,品词析句,读出感情来。
  4、教师能够关注到低段课标中对“默读”的要求,安排了默读的训练,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
  三、分析文章的方法适合低段学生的特点。
  1、通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衔接起来,使学生由此及彼,达到和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共融。
  例如:在理解年轻人“贪吃”的特点时,老师启发学生:“你去别人家作客,是怎么做的?”学生把自己同年轻人一一对比,自然就知道了年轻人的确很“贪吃”呀!
  2、巧妙创设情景,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故事,使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来体悟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例如:学习主人和年轻人对话一段,体会主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时,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你就是主人,你说给年轻人听听”,学生角色体会完后,很好了谈出了主人的心理。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本课对“适量”一词的理解,孩子们都知道字面意思是“不多也不少”,但只是理解到这个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李老师问学生“具体到吃梨和吃枣,怎么吃才适量呢?”
  以上是我对《囫囵吞枣》一课的点评。
  上午的四节低段语文课,也让我思索: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人本”该如何体现?
  记得作家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只要我们懂得学生的所知、所思、所感,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心理特点来进行三维目标的设定,来进行课堂实施,就可以做到人本。其实,一堂课,不管你是什么范式,什么结构,最主要的是我的学生习得了什么技能,获得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体验,体悟了怎样的情感,从而达到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
  另外,人文性还体现在教师眼中要有学生,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被关注了多少,习得了多少,这种关注,还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细节之中。
  比如,今天的课件上错别字的出现,教师用抽象的、大人都难懂的话来引导学生,都我们应该关注的。
  最后,用两句话来勉励自己,也来勉励参赛教师:“最富有的力量是当下!”“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是一个弃旧迎新的开始!”
 
   [2010-08-0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桥西新教育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