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主页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二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四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五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六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七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八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九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四册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材理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佚名
  
  诗歌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是六月里的西湖,风光确实与平时大不一样,真美啊!映入眼帘的是那层层摇曳生姿的翠绿莲叶,涌到天边,使人仿佛置身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那娇美圣洁的荷花啊,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的红润,那么的娇艳!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曾经有机会做我们赣州的父母官,但因与当局政见不合,未赴任就辞官闲居乡里了。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平易浅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当时便影响很大,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比如选作我们小学课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以及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自然清新的特色。
  在杨万里现存4000多首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比较特别的一首。说它特别是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表达隐晦的送别诗。在送别之情的表达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著名送别诗还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像“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般深情款款,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离愁,更不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豁达祝福。送别的主人公林子方是作者的下级兼好友,当时正要离京赴任福州知府。据说对于升迁地方官,林子方倒是满心欢喜,按道理诗人也应该给予他祝福才是。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位好友的离开,于是在诗作的一开头就突兀的来了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虽显得突兀但确实精妙,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美景冲击下惊喜的直观感受,也起到了强化西湖之美的效果。但细读之下,我似乎还品出了惊喜的表象下一丝隐晦的急切在里面。他急什么呢?拿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知道,“看哪!六月的西湖果然与平时间不太一样啊,真美啊!”似乎有向好友着急推销西湖美景的嫌疑。果不其然,下文他便费尽笔墨地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吧,“接天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那朵朵荷花红得是那样的艳,那样的娇,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又是何等绚烂生动的一幅西湖美景图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徜徉在杨万里描绘的这样一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画里,我想,就是西施,怕也要艳逊三分吧!作者在这里实在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啊!但是在好友离别之际大力推销西湖美景,作者有这必要吗?且不说此时的林子方有没有这心思去欣赏,两人同为京官多年,六月的西湖美景难道就从来都没见过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诗人其实是在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挽留之意,他心里曲曲折折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家里多美呀,多好呀!福州那破地方有什么好的能比得上咱这美丽的西子湖吗,你为什么非得死心眼的往外走?”说来好笑,后代的学者们还牵强附会解读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说“毕竟”一词表现出了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首都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老友,毕竟是在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呆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机会,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前途光明啊!
  但不管怎么着急,杨万里的这心思却是不敢表露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是乐呵呵地跑去升官的,只能在诗里旁敲侧击地隐晦表达了。只是林子方正在兴头上,压根就没听出来,到底还是走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交集。今天,这离别的故事也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细细品读此诗,我却仿佛还能看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正谈笑风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美景,在那摇曳的荷叶掩映下,一人的脸上偶尔会掠过那么一抹淡淡的急切和无奈……人最终是没留下来,这首特别的借景送别诗却因为它大气、精妙的极高艺术水平而留了下来,直到千古而下,仍被我们争相传诵、解读着。  
 
   [2012-02-2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静枫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