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北师大版第一册北师大版第二册北师大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册北师大版第五册北师大版第六册北师大版第七册北师大版第八册北师大版第九册北师大版第十册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北师大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回自己的祖国去 教材理解
《回自己的祖国去》文本解读
佚名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主体课文。
  解读一:篇首小句子有大文章
  “在美国阿尔巴城的一座优雅别致的洋房前,一辆小汽车停了下来。”
  “美国,优雅别致的洋房,小汽车”是重要的信息点,体现了华罗庚美国生活的优越,回自己的祖国去意味着放弃这一切。在那个年代,发达的美国,优雅别致的洋房,(豪华)的小汽车,与贫穷落后的中国相比,前者的诱惑力太大(因此不少人才选择留在了美国),而华放弃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放弃了个人享受,选择了为国奉献。在选择与放弃之间,他的爱国情怀立现。
  因此,在教学学生体会华的爱国情怀时,这一句不应略过,反倒可以想办法跟学生一起“扩充”这一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国,优雅别致的洋房,小汽车”的诱惑,才更能体会到华在彼时彼境下选择回国的难能可贵。(如再援引某些人才选择留在美国的事例,则更有说服力和冲击力)
  解读二:关注语言形式-对话内容安排有深意
  本文,对话占了主要篇幅,对话形式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如“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第二种,提示语在中,如“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后,如“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
  第四种,没有提示语,如“那房子呢?”/“原封不动!”/“汽车……”/“借给别人。”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一是为了避免语言形式的单调重复。
  二是突出华与其妻的爱国之心。如何解释?一般来说,一句话中前置的内容是醒目的、突出的。如下:
  (1)“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突出表现华的动作“疾步”“冲着**喊”,这是他爱国的行为表现。如果换成“‘中国解放了!’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则重在通过语言表达华对祖国解放的激动,这未尝不可,但与前一句衔接不顺畅。
  (2)“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突出了一句话的前半部份发“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表现了华对祖国解放的期盼与激动。如果写成“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说:‘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种感觉就淡了许多。
  (3)“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突出了妻子的惊喜。把“什么?”挪到后面,惊喜的感觉也淡了。
  (4)“那房子呢?”/“原封不动!”/“汽车……”/“借给别人。”这几句不用提示语,使语言节奏更快,节奏快则突出华回国心情的迫切。假如加上提示语,会感觉拖沓,不妨试试。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写人物对话基本上只有“提示语在前”一种形式,这篇课文在引号的运用可谓范本,可以考虑做为教学内容。
 
   [2015-09-2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老牛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