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北师大版第一册北师大版第二册北师大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册北师大版第五册北师大版第六册北师大版第七册北师大版第八册北师大版第九册北师大版第十册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北师大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2012-06-2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三  摘自《育才泡泡糖的个人空间》网站。
下一篇  →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之五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