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罗马速写 教学设计
《罗马速写》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章红霞 柯景芬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及格方面来介绍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及朗读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罗马的风光片。
     教师简介: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水恒之城”。
   2、学生谈观看风光片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罗马。
   3、板书课题:罗马速写
   4、解题,理解“速写”。
     教师:作者会写罗马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
   1、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4、交流发言:课文写了罗马的什么?课文中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吗?
   5、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课文开头写罗马的三个特别之处是“遗址多、雕塑多、喷泉多”,结尾总结,首尾呼应,中间的部分进行分述,可以看出,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总-分-总”式的写法。那么罗马闻名世界的遗址、雕塑、喷泉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课文又是怎样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具体叙述的呢?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6、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归纳出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7、教师小结: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深入精读课文。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
   2、出示字让学生读和组词
     罗速废兽祖宗壳仍恐具
     罗罗速速废废斗怪祖祖祖宗外蛋仍仍恐恐具具
     马列度写墟品兽兽宗先宗教壳壳然就怕龙有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写遗址、雕塑、喷泉的段落,找出给你印象感受最深的语句标出来,边读边体会。
    2、小组内相互交流。
    3、发言交流,学生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感悟词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部分:遗址
     罗马的遗址给你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体会遗址“多”“令人惊叹”,感受罗马的古老
     教师小结:罗马的遗址多,斗兽场尤其令人惊叹。罗马除了遗址多,还有什么特色呢?
    第二部分:雕塑
     罗马的雕塑给你什么映像?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理解感受罗马是“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
     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体会如何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
    第三部分:喷泉
     罗马的喷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感受哦吗的喷泉多,“千姿百态”。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叙述的?
   4、教师小结:罗马的喷泉如此多,形态如此多样,罗马城有这样的点缀,的确是别具一格,没有能如之媲美的城市了!
   5、感情朗读整段。
  二、回归整体,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指名分别配乐朗读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段落。
    思考:为什么说“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通过图书或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武汉”“北京”或你感兴趣的城市,模仿《罗马速写》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遗址 比比皆是、令人惊叹
      12 罗马速写 {雕塑 超过罗马人口     }丰富内涵
              喷泉 千姿百态、星罗棋布
   
   [2008-06-0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黄梅县实验小学》网站。
下一篇  → 《罗马速写》教学设计之二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