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日记一则 教学设计
《日记一则》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材分析:
   这篇日记有两条线索,明看是写“我”得到一本诗集很高兴,要感谢送书伯伯,暗含写细读《唱歌的小河》的感受,与其说从体裁上看是日记,不如说从内容上看更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也正是这篇选文的巧妙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忽略了学写日记和读后感的教学提示,更不要忽视理解《唱歌的小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高低不平、昼夜不息、勇往直前、奋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
  教学难点:
    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你们写日记吗?在日记中,你一般会写些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日记,看看他都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什么。
   3、理解“则”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认读词语。
     嘹亮、喉咙、崎岖、昼夜、奋斗、一则、星期、伯伯、诗集、唱歌、深刻、碰到、道路、读书、精神
   2 理解词语:
    嘹亮:
    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本文直小河不怕困难向大海留去的精神。
    崎岖不平:高低不平的样子。文中指小河流过的地方高低不平。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昼夜不息:白日和黑夜都不停息。
   3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课堂作业。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背诵《唱歌的小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分几节
   2、指名读第一节,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诗歌第二节。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休息读轻声)
     读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小河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你能够称赞一下这条小河么?
   4、那么小作者读了这首诗歌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以后,你知道小河的哪些特点:昼夜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出示“这首诗歌写得多好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指名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诗歌写的好,作者喜欢读诗,读到好诗很欣喜)
   5、你还能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小作者很喜欢这首诗歌?(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齐读。
   6、“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你们现在知道了吗?(学生说)
  三、齐读课文,背诵古诗。
  四、深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好书的名言警句呢?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2008-06-0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博客:花开的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