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古诗两首 菊花 教学札记
一堂古诗教学课中的思考
佚名
  
  9月份下旬时,我曾上过一节关于古诗的语文课,课题是《古诗两首》,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小学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第二首古诗《菊花》,并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诗中的有关字、词及相关知识点;二是能背诵这首古诗和从大体上了解古诗的意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请同学们说说以前一、二年级时学过的哪些古诗,然后再请同学说出自己曾在课外读过哪些古诗。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古诗都提到了,还当场背诵了下来。这时,一个小组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还学过《江上渔者》。”有几个同学也随声应和。其他大部分的同学稍静了一下,旋即像发现了一个大漏洞一样大喊:“老师,他们是留级的。这是他们在上学期三年级时学的。”那小组长听了,讪讪地低下了头。我马上说:“不管这些同学是不是留级的,只要学过并能记住就是好样的。”
  接着我让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得又快又准。没想到他们马上叽哩呱啦开始读,根本听不清楚字音,我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当,便把这个问题指出来。于是,我首先作了一次范读,然后再要求按照黑板上的字词划线朗读。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并说:“快是说不能拖拖拉拉像念经,但是也不能像这样,眼睛‘刷’地一下就看完。”这下教室里马上发出不快不慢的有节奏的读书声。虽然称不上抑扬顿挫,但听着很真实,美妙动听。自由读几遍后,我又请同学们一起齐读,顿时,响亮、有节奏的读书声充斥教室,很是壮观,学生们显得很兴奋。
  读完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或知识点,这时有同学提出“秋丛”是什么意思,有同学提出不理解的“日渐斜”的意思。对于这些课本上已有注解的句词,比较简单,所以我请另外的同学来帮助解答,没有过多解释,这时有一个同学提问:“老师,‘似陶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正解,即“好像陶渊明的家。”于是又有一个平常很爱动脑筋的同学发问:“那这首诗为什么讲到陶渊明的家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觉得一半侥幸,一半高兴,高兴的是他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很爱思考,侥幸的是上课之前我正好备过陶渊明和菊花的一些小故事。我先问班里有没有同学知道时,他们都说不知道,我便详细地把陶渊明和菊花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在写菊花时写到陶渊明的家这些知识、典故介绍给学生们听。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古诗意思理解的教学。我是一句一句地讲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前面的字词解释,学生大都能讲出大概意思,但是,在解释最后两句诗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按照我的备课和学生的理解,最后两句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是:不是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欣赏了。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很顺利,按照教学设计,最后练习一下背诵,这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可是,当我重复一遍诗句的意思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说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开了呢?不是还有梅花吗?”乍听到这个问题,我有些懵了,这个问题,我从没想过。备课时,我也没有备到这个问题。仔细想一下,对呀,为什么作者要说:“此花开尽更无花”呢?这是译文的问题,还是写首诗的作者看法有误呢?全班47位同学都用带着困惑的眼睛看向我,期待我的解释。
  在这转过千思万绪的过程,我只停留了五秒钟,便作出了至今我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解答与反应,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同学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新意,接着我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谁能说出原因。同学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同学们,菊花是在秋风吹来时仍傲然开放,同学们见过这种花吗?”“见过。”同学们齐声回答。“那梅花呢?除了在电视上、图书上,有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梅花呢?”学生们摇头,左顾右盼,小声议论,发现没有同学见过,又转过头一齐看向我,“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因为梅花是生长在北方的一种花卉,而我们生活在南方,在南方转冷的时候,其他花都谢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花可欣赏了。”坐在下面的学生听了我这样的解释,“哦”的一声,表示明白了。我刚松了口气。又有问题出现:“老师,那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天气冷时还有很多花和菊花一样开放呢?”听到这个问题,我很欣慰,学生们已经学会思考,并能勇敢地表达出不同的意见。
  “我们海南岛四季如春,永远都是春天,所以有很多花到了秋天也不凋谢,继续开放。至于《菊花》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允许教师回去查一下资料再答复同学们,好吗?”
  “好!”看得出,学生们非常渴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断的课堂继续进行,按照原计划练习朗读,背诵,最后布置作业。课是完了,可我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学生提出了我没有想到的问题,课前没预料到的,重要的是连我对自己的解释也并不满意,如果学生再提出异议:“《菊花》的作者他是北方人吗?”那这时,我又如何作答呢?
  关于元稹的这两句诗,译文是否正确,他是哪里人氏,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由此,我想到,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呢?授课者应该采取什么具体办法而不是搪塞过去呢?
  在我看来,除了教师本身要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平时也要多读一些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积累知识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对待突发事件时,所应有的镇定与从容、机智。这是我在这一堂课中所得到的深切的领悟。
 
   [2010-08-1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