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五册 爱迪生孵小鸡 片断赏析
给孩子们一个孩子气的爱迪生
肖琼
  
  《爱迪生孵小鸡》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成功版本。既有人文性的感悟型教学模式,也有工具性的训练型教学模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都把它定义为一个名人励志小故事,但是却很忌讳把它作为一个故事来教学,以避免有分析情节之嫌。我已经是第二次执教这个小故事了。这次,我把眼光放在了回归语文本质,为什么就不能通过一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习得的目标呢?为什么不用孩子气的爱迪生带给孩子们语言和情智上的提高呢?
  在整合了两种教学模式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更有了明确的探索的方向——根据学情选择教学策略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有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才能更为科学地处理好学科的教学。
  首先,我要求自己在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这堂课我制定的目标有三个:
  1、随文认识“孵、搂”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笃”字。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说说爱迪生为什么、怎么孵小鸡的。
  3、知道爱迪生从小爱问问题、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后来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目标一是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二是单元训练重点,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能力的学习和掌握。目标三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点。有的老师可能认为,简单的识字教学在课堂上根本成不了亮点,在向中高年级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字词的教学,而把重头戏落在了感悟明理上,在我看来,这是从教师自我本位出发,寻求表面上的顺畅,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情,盲目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要求,无意识地教会了学生说空话。所以我比较注重把这几个目标有机的糅合在一起。

  片段一
  一、生字导入,读好课题。
  师:出示“孵”字,读。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动物把蛋长出后代来。
  生:花时间把蛋焐热让小鸡出来。
  在这里,还有的同学说是下蛋。这说明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这个词语的。即使事先预习,书面化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回答很随意地打消了学生的疑虑,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沉浸到故事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卵就是蛋的意思。它是形声字。
  不出所料,有同学从“卵”字上得到了启示。这也是一种认字方法的复习。出示“卵”的笔顺。用常用字的学习带动学生学习新字,并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举多用。再进行书空。相信学生在已经在有效的学习中记住了这个字。
  师:出示爱迪生图片,读课题。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惊讶、难以置信、恍然大悟等语气读课题。
  学生有的读得很认真,有的读出了语气,有的看得出是在模仿别人。其实,这个环节既是在复习巩固刚学到的词语,也是朗读的开端,有点像练嗓子,为课堂中的朗读热身。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小故事时理解和感悟提供一些必要的语素,比如,好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与后面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你觉得爱迪生是个怎样的孩子啊?用课文中的词语。”是呼应的。而疑惑、惊讶等词语其实也是必须的情感铺垫。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在导入时,我没有介绍爱迪生,因为在现在的时代,学生对爱迪生根本不陌生,甚至他们占有的信息量远比老师大得多。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刻意营造课堂上的顺畅是变相地浪费课堂时间和重复教学资源。在这里,我用很寻常的生字教学进行导入。因为“孵”字并不是2500常用字之一,比较容易写错,而且它是带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题眼。从一开始,学习就带着点孩子气,我想这应该是三年级的学生喜欢的。
  其次,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老师不应该刻意提高教学的难度,而是应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要有寻找语文知识点的敏感,更要有为学生学习语言承前启下循序提高的意识。所以,语文知识的捕捉和落实也很重要。

  片段二
  师:出示对话,分角色朗读。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你不是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和人一样,会着凉吗?”
  在读的时候,老师不断提出要求。几次反复询问“你真的能读好吗?”让学生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并猜测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一次读,找出提示语和标点的特点。借助媒体,学生很容易找到不同的提示语的位置,并明确知道随着位置的不同,标点是不一样的。
  第二次读,读出这是怎样一个妈妈,怎样的一个孩子,顺势介绍爱迪生母亲在他成长中的作用。避免了笼统的感悟,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在读中学习“搂”字,教师有意识的联系了之前的“蹲”字,和学生一起做动作。
  第一位学生搂得太紧,老师的玩笑让学生体会动词选用的精准,在孩子们的笑声中评价第二位学生搂得很温柔,也进一步了解了“孵”字不仅需要体温,更需要耐心。
  第三次读,开始尝试运用提示语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练习“爱迪生_________地说。”既提醒学生注意句号的使用,也让学生说出了和他们一样年龄、一样特点的爱迪生。
  你看:
  爱迪生不服气地说。
  爱迪生撒娇地说。
  爱迪生难以置信地说。
  爱迪生疑惑地说。
  爱迪生坚定地说。
  一个个真实的、孩子气的爱迪生开始显现在孩子们的眼里。我甚至觉得自己黑板上的“善于提问”“勤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板书归纳是多么僵化和多余。
  那么,爱迪生的介绍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呢?当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老师的衔接语来进行介绍。比如,“一个发明电灯、电唱机的科学家、发明家怎么会去孵小鸡的呢?”“一个影响世界的科学家,一个给大家带来光明和快乐的发明家,怎么一下子又变成傻孩子啦?”这样,即使有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他们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首肯中逐渐了解他,从故事的内容中熟悉他,从自己相似的童年经历中认同他。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到爱迪生的成功源于他的好奇、强烈的探知欲、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应该让他们在无形中了解到爱迪生母亲的力量。而最后,至于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留给大家去观察、提问、发现和捉摸,避免了在语文学科园地里种自然学科的田,留给学生一颗探究的好奇种子。
  从执行的效果来看,整堂课的节奏,层次,训练力度、目标达成度都比较令人满意。我想,这是因为在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语文知识的捕捉和落实上下了功夫,并贯彻在整堂课上——其实,这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应该遵守的常规,注意到这个,学生的课堂才会有亮点,师生的教学才会有亮点。
   
   [2011-10-1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爱迪生孵小鸡》案例分析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