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主页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二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四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五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六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七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八册人教版部编本第九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一册人教版部编本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六册 陶罐和铁罐 教学实录
参透教材,“搔”到“痒”处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及设计思路
文/李卫东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国王的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奚落、侮辱、威胁陶罐,陶罐谦和争辩,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成为文物,铁罐却锈烂为泥土,不复存在。现将我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背后的思考呈现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
  生:铁罐。
  师:与铁罐的坚固相对,陶罐有什么特点?
  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
  师:好,概括为一个词,易碎吧。(板书:铁罐坚固陶罐易碎)
  师:那么,坚固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一件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寓言。什么昰寓言?
  生: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道理。
  师:对,一般来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寓言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的故事。那么读寓言先要读懂什么,再读懂什么?
  生: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师:真好!那我们就先来读懂故事内容。课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要读准字音。(投影出示词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争辩、恼怒、羞耻、流逝、宫殿、掘开、朴素、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教师指名请学生朗读,并纠正“懦弱”“奚落”“轻蔑”等词语的读音。)
  二、还原情境,品读课文
  师:你读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词语也要读得准确,请大家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练习放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纠正读书姿势。)
  师:这篇寓言故事里有两个场景,分别是哪两个场景?
  生:第一个场景是国王的御厨里,第二个是荒凉场地上。
  师:那么课文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吧。怎么分?
  生: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后面是第二部分。
  1.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一遍。)
  师:骄傲的铁罐对陶罐是什么态度?
  生:看不起。
  生:奚落。
  师:哪一个是心里对陶罐的态度?
  生:看不起。
  师:心里看不起陶罐,表现出来就是常常奚落陶罐。什么是“奚落”?
  生:嘲笑,挖苦,讽刺,让它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难堪。
  师:铁罐怎么奚落陶罐?我们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这些都是他们的对话。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话来写故事。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每一句都不一样。请朗读这些对话,把描写他们神态、语气的词语画出来,好吗?
  (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
  生:这些词语是: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
  师:请大家再次练习朗读,抓住这些提示语去,体会他们说每句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学生各自试读文句,后举手逐句朗读)
  (出示前三句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傲慢”“谦虚”“轻蔑”的神态和语气,从这些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
  师:你看,傲慢和轻蔑的意思很接近,但说话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傲慢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声音不大,不屑一顾的感觉。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体会)
  生(齐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生:让别人看不起陶罐,让它难堪,让它受到羞辱。
  师: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什么?
  生:奚落。
  师:你从这个情景里感受到什么是“奚落”。铁罐奚落陶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陶罐很懦弱。什么叫“懦弱”呢?想想“懦弱”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弱小。
  师:“弱小”是“懦弱”这个词里面哪个字的意思?
  生:弱。
  师:那“懦”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竖心旁。“懦”是心小,胆子小,性格软弱。
  师:对。就是身体弱力气小。如果一个人天生弱小,天生力气小,会被人看不起吗?
  生:不会。
  师:“弱小”是力量小,力量小不一定被人看不起;胆量小就要被人看不起,“懦弱”就成了嘲笑人的词语。所以铁罐不说陶罐弱小,而是用“懦弱”一词,表示瞧不起。
  (出示中间两句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争辩、恼怒的神态和语气,感受人物内心,学生兴致盎然)
  师: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
  生:陶罐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师: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生: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
  生:陶罐敢跟他争辩让他恼怒。
  师:你看,就是因为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辩,他就恼怒了。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
  师:铁罐开始是奚落,后来恼怒,再后来呢?课文还有一段对话,大家看看应该是怎样的语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出示投影片)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生(读后):铁罐这话像是在骂别人,诅咒别人,该是咬牙切齿地说。(生练习咬牙切实地朗读铁罐的话)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火冒三丈地说。(生练习火冒三丈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雷霆大发地说。(生练习雷霆大发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气急败坏地说。(生练习气急败坏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暴跳如雷地说。(生练习暴跳如雷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蛮横、威胁、恶狠狠、气势汹汹……
  师:陶罐说什么了让铁罐这样?你读陶罐的话。
  生(读后):陶罐说要“和睦相处”,这让铁罐发怒。
  师:(板书:和睦相处)“和睦相处”是说大家怎么相处?
  生:就是和和气气的在一起。
  生:和平,友好,不要吵架。
  师:大家说的都是“和”的意思,“睦”呢?
  生:在一起。
  师:真聪明!“睦”就是离的很近,而且有亲近的意思。“和睦相处”就是相处得好,很亲近。你想想,这个铁罐能接受吗,所以他要火冒三丈,再读这段对话。(生再读对话)
  (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全部对话,体会铁罐语气变化的过程。)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不但今天坚固,而且永远坚固。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课文中的第二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代后铁罐和陶罐的下落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生:陶罐还是像原来一样,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
  师:哪去了?
  生:他锈烂了,变成泥土了。
  师:请你读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
  (出示投影片)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师: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注意“还是”一词。如果说“他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
  生: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一模一样。
  师: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
  生:原来铁罐是那么的坚固。
  生:联想到铁罐原来是那么骄横和不可一世。
  师:这样读课文,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味,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
  三、领悟寓意,多元理解
  师:原来的铁罐这样坚固,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做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生:一个人可以骄傲一时,但不能骄傲一世。
  生:不能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不能以强凌弱。
  生:一个东西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不是永远是优点。
  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
  生:人们应该和睦相处。
  四、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师: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陶罐却被摔碎了。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师: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罐子都有尊严,所有的罐子都是平等的。
  师:说得好,大家都是罐子,虽然特点不一样,但都来盛东西的,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你就读懂了陶罐的话。
  (出示陶罐的两句话,学生朗读)
  “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看课题,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强调“陶”和“铁”)
  师:再看课题,大家都是罐子,相互是平等的,要和睦相处。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重读两个“罐”字)
  五、布置作业
  师:老师留两个作业:1.把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2.想想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和家境不好的同学,写一篇日记,在班会课的时候和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平等  和睦相处
                    铁罐 看不起 奚落 陶罐

  设计思路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但切忌面面俱到。到底哪些东西教,哪些东西不用教,要看教材和学生。上课好比搔痒,要一下搔到痒处才是。要搔到痒处,就要了解痒处在哪里,这就要深入钻研,参透教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抓住这样几个重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在揣摩体会中感受和发现词语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争辩、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多是书面词语,理解上难度比较大。
  怎么办?挑选重点词语重点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问题是如何确定重点词语。我觉得要考虑三点:一是对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新词语,二是对文本表达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三是学生在学习音形义上有困难的词语。
  由此我确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词语是三个:奚落、懦弱、和睦相处。从文本内容看,这三个词语均含义深刻,并直接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怎么教学呢?
  “奚落”的教学是两个层次,先是说说意思,这比较抽象;再进入文中体会铁罐为什么明知故问,理解人物内心,这就有了感受。“懦弱”一词,引导学生与“弱小”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和睦相处”一般的理解,重在和平相处,而没有注意“睦”字有亲近的意思,“和睦”正是和平而亲近的意思,这让铁罐无法接受。对于其他词语,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教师稍加点拨。
  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是说说大概意思就行了,而是应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确有发现才行。
  二、借助情节发展感受句子之间的联系
  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呢?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奚落,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这是许多老师都注意到的,但铁罐为什么如此,却容易被忽略。而这正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我让学生感受铁罐恼怒和火冒三丈之后都会问一句“他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去注意这之前陶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是这话里面的哪个词句、哪个意思触怒了铁罐。这就让学生由对铁罐语气的关注逐步过渡到对铁罐语气变化原因的揣摩上来,感受人物心理,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回过头来又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上的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在课前读过许多遍也没有参透的意思。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当然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参透才行。
  三、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每一篇寓言故事都要说明一定的道理,本篇寓言寄托的道理可以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哲理1: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哲理2: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生活启示: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但是,这篇寓言在说明哲理时对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都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从而展现了一幅强势者肆意欺凌弱势者的画面,如铁罐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显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其描述形象的逼真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表现寓意的需要,让人不由得去猜测这是否就是一段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
  而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和事?有,是文革。后来,我找到作者黄瑞云的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该文开篇就写到“《陶罐和铁罐》写于1969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印证了我的猜测。文章表面上是寓言,更深一层是杂文,表达作者对压制欺凌知识分子、拿知识分子不当人的社会现象的厌恶,还预测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文本用陶罐的话提出平等、和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而“看不起”三字是理解全文内涵的钥匙。读文至此,我对作者的才思和对世事的洞彻深深佩服。
  由此,我除了引导学生领悟寓意之外,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永远坚固,他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充分思考,突破原有认识局限,理解到不能看不起陶罐,不是因为陶罐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是罐子,罐子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然后再朗读陶罐的语言“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教学到这里,学生受到巨大的震撼。
  再深入想,这个文本对今天的生活有没有价值呢?当今社会,人们被按照财富多寡、权势大小、户籍不同等标准分为不同阶层,这种影响在校园里已有体现。让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可贵的一种声音。面对三年级学生,我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来选取教学角度。为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那个思考题和写日记。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还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和激励,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语文教学终究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这其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总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深入钻研,并参透教材,才能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前心中有数,教学时就能搔到痒处。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和语文教育的高度审视和完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每一堂语文课。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2期,第20~23页)
  附:《陶罐和铁罐》课文原文
  国王的御(yù)橱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xī)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nuò)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biàn)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nǎo)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mù)相处(chǔ)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chǐ),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shì),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fù)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jué)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yō),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2015-01-2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玛丽莲丽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