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六册 鱼化石 教材理解
有意思的《鱼化石》
佚名
  
  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鱼化石》是一首很有意思的现代抒情诗歌,说它有意思,在我读来,主要源于三个原因:
  1、诗歌一共7个小节,每节四行,每行都很简短,大多有六个字组成,最多的也只是8个字“不幸遇到火山爆发”,“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最少的一行4个字“即使死亡”,整首诗以短句的形式排列,整齐、上口,非常适合于学生的阅读。
  2、诗歌从鱼儿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写起,叙述了鱼化石形成的过程。鱼儿的“动”和形成化石后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第一小节四行文字将鱼儿的“动”写得淋漓尽致,但又留有想象的空间,留下一定的空白,你可以想象身巨力猛的鲸鱼是怎样跳跃的,你也可以设想小如虾米的鱼儿怎样追逐嬉闹,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宝。但过了多少亿年,化石中的鱼“沉默”了,“连叹息也没有”,“绝对的静止”,这沉默、静止的鱼化石又带给我们多少思考啊!
  3、全诗用第二人陈来“你”来叙述,“你”就是鱼儿,你虽然失去了自由,却依然那么栩栩如生,你不能动弹,但给人无穷的启示。全诗读来亲切自然,仿佛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和鱼儿面对面地叙述着。
  《鱼化石》在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据说,有些版本的中学教材中也有这首诗歌。那么作为同一篇课文,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应该如何处理,落脚在何处呢?没有听过这一课的公开教学,但我想我们的底线是不应将本课上成一节科普常识或生命教育专题课,“还原语文的本质”是教学此类课文的关键要素,研读教材之后,我认为,应该在“读”字上下功夫;
  一、读出故事
  1、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了解鱼化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可能是“地震”,也可能是其它原因;了解形成化石的条件——鱼儿被埋进灰尘,“过了多少亿年”;了解化石的特点——化石中的生物是那样栩栩如生,但它是“沉默”的,“绝对的静止”。
  2、通过朗读想象鱼儿在浪花里如何“跳跃”,又是怎么“浮沉”的,想象它们遇险时的紧张、焦虑、痛苦、无奈。想象只是手段,借助想象朗读诗歌,体会鱼儿从自由生活到失去自由的变化过程。
  二、读出语言
  《鱼化石》语言平实,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读了解诗歌的大意,但在整首诗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建议在教学中围绕“栩栩如生”一词,理解这个词语,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并借助诗歌中的句子“鳞和鳍都完整”,来说说化石中的鱼儿是怎样栩栩如生的?根据学生实际甚至可以学着诗歌的样子写一个小节,写出化石中“栩栩如生”的鱼儿。在诗歌后半段的教学中,重点围绕“沉默”和“静止”这两个词语,虽然鱼儿是那样栩栩如生,但它却是沉默不语,绝对的静止。
  三、读出情感
  诗歌在最后两节,揭示了一条自然规律:生命在于运动。告诉人们:在运动中前进,死也要死得有意义。对学生来说这一含义比较深,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不宜多讲,可以用围绕“运动”、“生命”、“能量”等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揭示的含义。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诗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教学也应“以读为本”,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要尽情地朗读、想象、表达,进行一次诗意的旅程,让诗歌教学扎实而灵动。
 
   [2014-09-0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江枫渔火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