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北师大版第一册北师大版第二册北师大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册北师大版第五册北师大版第六册北师大版第七册北师大版第八册北师大版第九册北师大版第十册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北师大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古诗二首 鸟鸣涧 教学实录
让我们一起听听:鸟鸣涧(上)
——福州井大小学五年二班教学实录
执教:张文质
  
  张文质(以下简称张):大家准备上课了。今天到电教室上课跟在自己教室上有点不一样吧。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不一样。
  张:哦老师不一样,是最大的不一样。刚才后面老师说我今天穿得太严肃了。你们会不会觉得穿得太严肃了?
  生:不会,还好还好。
  张:你们这么理解我啊。但是我要告诉你,今天穿得严肃是有原因的,从2008年开始,甚至2008年之前的一年,我都没有穿过西装,今天就是为了给你们上课,特意穿上了有点不太一样的西装。就像你们来这个教室上课一样,我是希望在你们面前能显得比较端庄一点,我平时穿得也比较随便,所以今天就穿得严肃一点,但愿这个严肃不会给你们造成很严厉、威严的感觉。刚才同学们还说到,到这个教室上课还有一个不一样,除了上课老师不一样,后面还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可能感觉上也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上课了,可能感觉就会好起来。我发现还有一个不一样,第三个不一样,就是你们的座位是不是显得比较挤一点,要请大家相互谦让一下好吗?
  那我们现在准备上课,不用站起来了,站起来比较挤。我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姓张,张文质。今天大家有没有看到下面挂了一个红的条幅呀?
  生:有。
  张:那个红条幅上面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刚才你说见到下面条幅写了什么?
  生:欢迎谁来这里义务讲学。
  张:好,她刚才至少说了是欢迎人来这里讲学。重要的内容还是说出来了,但是另外一个词可能比较陌生,要记住比较困难,是什么?有哪位同学会的?(指着后排一位男生)你接着说。
  生:全国教授……
  张:当他在说的时候,大家安静下来听他说,他可能一时记不起来,但安静下来他说不定就记起来了。你再说一下。
  生:全国教授专家。
  张:有两个词你至少说对了,“全国”还有“专家”。请坐。还有谁能够完整的说?你来(请第一排一位举手的男生)。
  生:全国教育……
  张:哦又发现一个关键词“教育”,不是军事也不是体育方面的。还有谁?很奇怪,今天这个条幅是什么时候挂出来的?
  生:今天早上。
  张:你们有没有认真看一下?
  生:……
  张:哦,反正有热烈欢迎某一个机构来讲课是吧。
  生:义务讲课。
  张:哦对,还有一个词“义务”,不是今天上完课收钱的。这个条幅上写着“欢迎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专家到校义务讲学”。大家可能对生命化教育不了解,张老师就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井大小学,上一次来的时候很惊讶,因为我经常在外面的马路走来走去,但是从来没有发现我们井大小学在这个地方。第一次来的时候让我印象很深,虽然学校学校很小,但是校园很美。你们有没有发现校园很美?
  生:有。
  张:美在哪里?你说。
  生:学校里有绿树。
  张:那是什么树?
  生:樟树还有榕树。
  张:这个季节,你发现樟树怎么样?都长出了新的叶子。我上一次来的时候就发现,虽然我们校园很小,但是树木很漂亮。陈弋老师跟我说,学校准备盖新校舍,当时我就有一个小小的担心,我担心这些树在盖新校舍的时候没有得到保护。等这些新校舍建起来了,这些旧树就没了。如果这些旧树没了,我们在新学校里面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吗?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我们现在这样一看绿叶,就知道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春天的美,春天的那种稚嫩的叶子,感觉就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校园里,也要去感受一些校园的细节,哪怕是挂一个条幅出来,以后记住,仔细看它,看它说了什么;看到春天有变化了,我们仔细观察它,这个变化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说榕树,你知道它是春天落叶还是冬天落叶呀?
  生:春天。
  张:对,榕树是春天落叶,我们这个香樟树也是在这个季节落叶,要是在北方,最典型的一句话叫什么——秋风扫落叶,但是换到我们这儿就用不上了。
  张: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什么课?
  生(全):鸟鸣涧。
  张:我曾交代你们老师让你们回去预习一下,有没预习过?
  生(全):有。
  张:还有没有同学到公园里观察过?
  生:……
  张:有没有?一个都没有?那我先说一下,可能两件任务一起做比较辛苦。现在你们没到公园去,只做了一件事,会不会比较认真啊?
  生(全):会。
  张:声音响亮一点。
  生(全)(大声):会。
  张:我马上考一下,《鸟鸣涧》能不能背出来。
  生(全)(大声):能。
  张:背一下。
  生(全):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张:哇,太精彩了,声音非常响亮,虽然用这么大的声音朗诵的方式不符合王维的心情,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是吧。刚才第一项任务你们已经过关了,现在有更严峻的挑战,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生:可以。
  张:有没有谁能够到黑板上写出来。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把《鸟鸣涧》默写出来。其他的同学怎么样?
  生:在纸上默写。
  张:你们简直都能替我上课了。在下面自己默写,先写下能写的,还不知道的你可以翻开书看一下,写完以后就看看在黑板上板书的几位同学写的是否正确。
  (学生默写中)
  张:写好的同学在下面自己再默读一遍。
  张:怎么样,都写出来了吧。(一位默写好的女生又重回黑板修改)(张老师指着黑板)写得怎么样,有没有差错?
  生:好像没有。
  张:仔细看一下,没有差错,你们是不是都默写出来了?
  生(全):是。
  张:你们写的有没有差错?
  生(全):没有。
  张:那我这节上课干嘛呢?你们什么都会了,不但会背诵,也会默写……
  生:意思。翻译。中心思想。
  张:哦,中心思想,什么叫中心思想
  生:还要了解诗人的背景。
  张:哦,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诗人的背景。这是什么时代的诗歌?
  生:唐朝。
  张:作者是谁?
  生:王维。
  张:王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啊?
  (学生纷纷回答)
  张:等一下等一下,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大家举手,谁先举手我就请他(她)先说。这位同学刚才已经有机会上黑板板书,我看到你(左边的一位同学)也是快速举手,你说一下。
  生: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看着书,非常小声的念)
  张:好,她说的怎么样?
  生:好。
  张:很好。(带头鼓掌)我首先要表扬她的是什么啊?
  生1:勇气。
  张:有勇气,勇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什么?
  生2:声音。
  张:朗读的声音也很响亮,这跟勇气有关,同时呢,她确实做了一些准备,对王维生活的一些基本背景,根据她的了解介绍了王维,大家即使对王维不了解,听了她的介绍以后知道了吗?
  生(全):知道了。
  张:知道了王维诗歌的特点,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绘画、音乐方面的独特造诣。但是我也要给她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我很希望她今后在介绍一个作家背景的时候,不要拿着本子,你能够记下来多少,尽可能的记下来。当人家要你介绍的时候,比如在公交车上,妈妈问你“王维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你说等一下,我把书包里的书拿出来。那样效果怎么样?
  生:不好。
  张:同时你看着书本朗读的时候,会不会影响你的表达呢?会不会影响你更有情感的表达呢?会不会?实际上会的。当我们能够脱稿介绍一个作者的时候,这也说明我们对他有更深的了解。其实刚才这位同学(右边的一位同学)首先说道,我们读一首诗,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王维还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
  生1:画家。
  张:画家。
  生2:艺术家。
  张:艺术家。实际上王维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出身在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所谓的贵族家庭就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受教育的环境,衣食无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所以他后来的文学生涯、艺术生涯,应该说他有这么一个基础之后啊,他走的路跟一些童年悲惨的诗人的路就不一样。王维还有一点很厉害的地方,可能我这么一说你就会记住他,他是跟李白同年生、同年死的一个诗人。我们今天当然知道,一说到唐代的诗歌马上想到李白、想到杜甫,其实在王维那个时代,王维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因为他首先是名门贵族,他交往的都是名门子弟、达官贵人、上流社会,所以他的诗歌一旦写出来就很自然的很广泛的流传开来。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写了,很多人一辈子头悬梁锥刺股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是哪一首诗啊?
  生(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张:没错,我们把它背一下好么?
  生(全):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和王维隔的远吗?其实隔得很近。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还会知道更多王维的诗。王维十七岁写的诗真是叫一鸣惊人,为天下所周知。这首诗也可以说十七岁虽然是少年之作,但是可以看作是他的巅峰作品之一。他二十岁的时候又考取了状元,但是他的仕途不是很顺利,仕途如果很顺利的话后来就成不了王维。所以这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很好玩,他童年的时候成长的很好,他受的教育很好,他的聪明才智很小就有机会发挥出来,就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如果他一辈子都很顺利的话,他可能就写不出很好的诗了。所以说诗歌憎命达,一个人命运太好了,可能就写不出很好的诗。我们今天的《鸟鸣涧》,我在听第一节别的课的时候还在想,我不知道怎么来上这一节课,刚才这位同学告诉我,虽然我们会背了,会默写了,但是还需要了解诗人的背景。刚才另一位同学已经帮助大家把诗人的背景做了一个介绍,我又补充了两句我对王维特别羡慕的地方,一个是他的早慧,一个是他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里,从童年开始他就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后来他的仕途并不是太顺利,那么基本上我们建立了对王维的认识。那这首诗,大家读下来,刚才张老师说你们读得特别豪迈,这首诗适合像读李白的诗歌那样读吗?你来说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读比较好呢?
  生:抒情。
  张:为什么抒情?
  生:因为我觉得他这首诗写得很美。
  张:你觉得他写得很美,美在哪里?
  生:他做到动静结合。
  张:哦,动静结合,所以你觉得他写得很美。动静结合当然可以说是他这首诗歌的一个特点,但动静结合不一定就是很美。其他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应该用什么方式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默读一下,自己感觉一下用什么方式读这首诗是最好的。自己读一下,我也一起读。
  (学生默读中)
  张: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体会?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或者哪位同学再来读一下。试试看,什么样的朗读方式,比较符合,好像王维就是那么读的。谁?好,你来试一下。
  生: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得较慢,有感情。)
  (全班鼓掌)
  张:大家为什么鼓掌?
  生:因为她念的好。
  张:有没有念出王维的感觉啊?
  生:有。
  张:还有谁来试一下。念出王维的感觉来。你来。
  生: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班鼓掌)
  张:两个人朗读有什么不同?你来。
  生:第一个读得比较缓慢一些,第二个读得速度比较快,声音比较大。
  张: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的朗读?
  生:……
  张:给你提出一个难题来了,可能你两个都喜欢。还有哪位同学试试看。其他的同学,谁来试一下?怎么样啊,你来试一下吗?你来试一下。
  生: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班鼓掌)
  张:我们班上同学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只要别人读得好,马上自发的鼓掌,由衷地表达对他的赞美。其实我刚才有点难为大家,你说能找出一个给人感觉最像王维那样的朗读方式吗?能找出来吗?
  (生摇头)
  张:找不出来。我经常去听小学老师的课,某位同学读完以后老师说“再大声一点、再大声一点”实际上“再大声一点”能不能就一定是王维所表达出来的诗意的那种朗读方式吗?
  生:不能。
  张:可能寻找这样诗意的表达、诗意的朗读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现在试一下,你们相互两位同学彼此都读一下,都感受一下自己的朗读方式,好吗?来读一下。
  (学生彼此互读)
  张:刚才让大家读一下,你看,现在我们不但会背诵,会默写,其实你有没有发现,与朗读相比,背诵跟默写很简单。你说的太好了,难的是你要读出感情,而这个感情又是很微妙的,是非常个人的,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去体会一下自己的方式。那么接着我们再上什么呢?你刚才教我两招,第一招了解背景,第二招朗读诗文,第三招……
  生:了解诗意。
  张:哦,了解诗意。其实你们都知道了,就我不知道,所以我现在想听听你们的高见。你读完这首诗,刚才我们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分辨一下,她刚才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朗读。那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喜欢它喜欢什么?想一想,喜欢什么呢?王维总共写了这么20个字,千古绝唱,凭什么呀?我们也可以随便写20个字能不能成为千古绝唱。来你先来说一下,大家安静,仔细听一下。你有什么想法,站起来。
  生:作者用“桂花”“月出”……(听不清楚)
  张:好请坐,他说得大家有没有听清楚呀?
  生:没有。
  生:太小声了。
  张:哦,可能是他没有面向大家说,我是听清楚了。他说作者王维用“桂花”“月出”“鸟鸣”营造出春天山林的幽静。其实能够谈出这点很不简单、很不容易。我大学读完以后差不多也就谈到你这水平。但是你也有一个小小的不足,你知道不足在哪里吗?
  生1:不够大声。
  张:哦这是声音问题,生理上的问题,这还不是。
  生2:感情。
  生3:看书讲。
  张:对了,谁说的,他看书讲出来的。谁呀?哦,是你。我们是不是都有这个习惯呀?
  生(底气不足):没有。
  张:我觉得这个习惯似乎要纠正一下。我们看到一首诗有没有难题呀?
  生:没有。
  张:这里面没有我们不识的字吧。
  生:没有。
  张:我们首先应该怎么样来读这首诗?我说的读就是靠——刚才老师一直强调要靠自己去读解它,要考自己去体会他。而不是把书本上人家写下来的都背下来了。以后每看到一首诗,首先做的就是“有没有谁说过”,没有说过我就什么都不会了,说过的我就把它背下来,行吗?
  生:不行。
  张:不够的,这样对你们理解诗歌是不够的。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不看你的小本子,先把你的小本子藏起来,然后说一说你读这首诗歌的感受。有没有哪位同学来挑战一下?不要参考书,我自己说说我的观点。有没有谁?想一想,思考一下。来,你来。
  生:我觉得前两句突出表现了静态美,后面……
  张:静态美怎么个静态法?
  生:“人闲”“夜静”“静”和“闲”表现出了静态美,山中的静态美。后两句“月出惊山鸟”的“惊”还有“时鸣”体现出静中有动,给人一种很优美的意境。
  张:这是你看这首诗,从中感受到的这首诗歌意境的美,大家说她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张:不错,要比从书本上得来的那些看上去比较完整的答案更有自己的见解是吧。还有谁能接着说吗?哪位?刚才有些同学举手,举手是举给自己看的(做举手的动作:举得很低。)这样举(做举手的动作:举得很高。)是举给谁看?
  生:老师看的。
  张:我们要学会有勇气举手,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感触。你读之后,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意境美之外还有什么?你来。
  生:夸张的写法。他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说:月亮出来了它竟然惊动了鸟儿,使它在山谷里不停的鸣叫。
  张:这种写法非常夸张。
  生:对。因为月亮升起来一般没有声音,但的确惊动了鸟,说明山中非常的安静。
  张:所以有点夸张。大家说她说的这种夸张你能接受吗?她说得怎么样,至少是个人的见解啊。
  生:是。
  张:老师非常看重这点,个人的见解。有时候个人的见解,我可能不一定同意他的见解哦,但是我很欣赏她,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你刚才有不同的意见,你来补充一下。对就是你,你来补充一下。
  生:月出应该没动静,鸟应该不会叫。
  张:月亮出来有没有动静?
  生:没有,只有银色的光。
  张:只有光,这个光怎么会产生这么巨大的效果呢?
  生:山静。
  张:山非常的幽静。
  生:月光。
  张:月光非常的明亮。我们学着去体会,去想象那座山。请坐,非常不错,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有没有在寂静的山林里面呆过?
  部分学生:有。
  部分学生:没有。
  张:有的同学请举个手。有哪些同学在山上呆过。你有,你说一下。
  生:夏天知了在叫。
  张:它这个是夏天吗?
  生(全):春天。
  张:她的体会是:在山林里呆着非常安静,在夏天只有知了的叫声,而作者描写的是——
  生:(全):春天。
  张:春天。还有谁在山上或者在很安静的地方独自呆过?哪位同学?你呆过是吗,你说说看。
  生1:……(很小声)
  张:哦,你在哪里呆过?
  生1(很小声):山上。
  张:哪里的山上?
  生1(很小声):永泰的天门山和鼓山。
  张:永泰的天门山和鼓山。你晚上都呆过是吗?
  生1(很小声):是。
  张:你请坐。一个人晚上在山上呆过,我是相信他的感受。
  生2:一个人啊?
  张:或者跟家里人,晚上在山上呆过,这个感受很重要。这个感受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就可以跟我们的生活——
  生:联系在一起。
  张:联系在一起。好像王维写的诗我也经历过。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上课,问了我指导老师一个很傻的问题:桂花不都是秋天的吗?这里怎么会“春山空”?这桂花是什么时候的?
  生:秋天,秋桂。
  张:而这是春天的桂花。以前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只认为秋天有桂花,春天没有桂花。所以人的经验有时候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位同学见过桂花呢?你说一下,桂花有什么特点?
  生1:桂花非常香。
  张:桂花非常香,桂花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生2:灰白色。
  张:灰白色,还有呢?
  生3:粉红。
  张:淡红色的桂花是——因为我也不是生物学家,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桂花刚刚开的时候,是很淡很淡的黄色,然后慢慢地变成比较黄的颜色,然后变成深黄的颜色,然后变成金黄的带褐色的这种颜色。那我不知道我看的品种是不是对的。请坐。但是桂花像不像其他的花一样,风一吹就落下来?
  生:不像。
  张:那桂花容易落吗?
  生:不容易。
  张(指着黑板):“人闲桂花落”这什么意思?来,讨论一下,什么叫“人闲桂花落”?想一想,想一想,“人闲桂花落”到底什么意思。等一下,不要急着回答,先思考,仔细的想一想什么意思。好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来。
  生:这个意思应该就是说:寂静无声没有人的地方,很安静有桂花轻轻的飘落在地上。
  张:哦,他刚才站起来本来也想拿一个本子起来,但同桌马上提醒不要拿本子。你说的是你自己的观点还是从书本上看来的?
  生:从书本上看来的。
  (下课铃响起)
  张:哦怎么搞的一下子就上完了一节课。这里面实际上他谈到了环境的幽静,但是桂花是不是只有在幽静的环境里面才落下来?不幽静的地方落不落桂花?
  生:落。
  张:也落。到底“人闲桂花落”这个“闲”是什么意思?
  生1:安静。
  张:除了安静还有什么意思?
  生2:幽静。
  张:除了幽静还有什么意思?
  生3:没有人。
  张:那王维在哪里?我关心的是诗人在哪里?
  生:山谷里。
  张:这个“人”是诗人还是其他人?
  生:闲人。
  张:我要跟你们急,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诗人。他这里讲的,核心讲的,是讲安静呢还是讲……
  生1:讲他自己。
  张:讲他自己,他怎么个讲自己。
  生1:作者在山谷里面,桂花不知不觉的飘落下来,从他内心里面……
  张:桂花从他内心里不知不觉的凋落下来?其实他说了相当好的意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老师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个结论,而是我们自己去体会。结论很容易,你把书本翻开,书里面很多的资料,上网都能查到,可能会说得很丰富,但是那些东西不一定是你个人的体会。我希望是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再去收集一些资料,再去丰富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对这首诗歌的读解就更深刻更独到,所以——我也不能拖课,我没有想到我上得这么慢,上了半天一句都没讲完。你们有没有收获啊?
  生(全):有。
  张:你们真会捧场。说一下,你们谁说一下。不能让你(第一排一个经常发言的同学)说了,刚才没举手的同学说一下。哪位?来你(同是第一排的同学),你就坐在最前面,听得最清楚,说你的收获。
  生1:……
  张:好再想一下,再想一下,你来。
  生2:至少知道了要用自己的话来……
  张:哦,他说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搬书上的话。哦你(另一学生)还有观点。
  生3:我还知道了这个诗怎么读才能有感情,我也知道了这个诗怎么写才能写得好。
  张:你知道了诗怎么读才能有感情,怎么写才能写好。哦,你也举手,你说。
  生4:我还知道了这个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
  张:好的。刚才我上了一节课,我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目的,我相信你们能够把这首诗背下来,能够写下来,我也相信你们对作者王维的生平背景有所了解,但是我很想跟你们一起来在两个方面一起分享。一方面是这首诗我们到底整体上应该怎么感受它,通过朗读的方式我们能体会,实际上这个感受都有我们个人的独特的地方。第二个就是我们怎么进入这个诗,比如说刚才讲了半天“人闲桂花落”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这个“闲”到底写他的心境还是写环境。
  部分学生:心境。
  部分学生:环境。
  张:今天张老师所做的不是给它结论,而是你还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回去再来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最后还想再说一句话,其实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有至少十首以上我们随时随刻都会想起来的诗,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就去寻找这十首诗吧。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生(全):老师再见。


                   让孩子永葆爱诗的初心
                  ——《鸟鸣涧》课后自评

  古诗实际上是比较难上的,特别是小学老师,我觉得有两种困难,一种困难是我今天要“教”的东西,学生其实已经都知道了,但很可能今天学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他会背、他会写、他知道王维是谁,每一句话他都能从那个“本子”里找到,“人闲”“幽静”……等等,一点收获都没有,下一次上课他还是这样。现在我们的教学,各种出版社都在谋财害命,为孩子“服务”的参考书多如牛毛,孩子们却一点自己的感受都没有,那种解释把它嚼得非常细,所以他什么时候都是拿着本子来对付你,你看上去上课很热闹,实际上都是说别人的东西,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困难是怎么教,刚才说的是孩子都知道,还有一种是你老师能不能知道,老师能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能不能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这首诗。这两点都是很难的,都是生成性的。我们很多课堂都是“复制性”的,这种资料复制的教学是有很大麻烦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一点,我朋友在大学教中文系,发现现在学生最成问题的就是两点:一、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书都不读,都不爱读;第二,看完《色戒》以后,老是问你汤唯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脑袋整个都废掉了,废人,他就不能理解人性的复杂,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不能理解时代的复杂,一问就是汤唯是好人还是坏人,梁朝伟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这个大学读了干什么?这之前的中学又读了什么?很成问题,那么这个成问题今天从课堂上也可以看出来,我们这种考试制度真的把孩子的大脑给毁掉了。从小学开始,要介绍王维就是把本子拿出来,读这首诗也是把本子拿出来,一直延续着这样。从考试来说,当然可以考得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够激活他有价值的东西呢?所以我很想知道一下,很想来感受一下课堂。我昨天甚至跟花仙子(陈弋)说:“我来上一堂失败的课。”来感受一下在课堂到底我们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工作,就带着这个问题来。
  今天从花仙子的课,我有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听低年级的课我也一直强调这一点,低年级的备课和高年级的有很大的不一样,你要20分钟备一次课,10分钟10分钟备一次课,40分钟嘛。前20分钟可能更多是讲解、导读、集体性的活动,后两个10分钟可能更多的是游戏、个人的感悟、个体化的活动才行,要不然到后20分钟,孩子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我观察了时间,正好20分钟,孩子开始捣乱的时候正好20分钟,这是听你课的最大的体会。其实我以前也一直强调,在大班环境里的低年级教学的课堂组织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实际上也是孩子的生理问题。20分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极限了。
  我今天自己上下来觉得,我今天整个的把握肯定是不行的。也正是因为我发现了孩子的这些问题,我要不断的导正。我后来发现我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在给他讲什么,而是让他回到这样的——自己直接去面对文本,实现这种目的。因为如果从原来这样的常规教学来说,也可能看上去课堂组织得很热闹,有很多的安排,实际上孩子都在复习,都在把本子拿出来搬给你听。
  刚才几位老师都做了点评,在你们说之前,我在这里写了三句话。第一点,今天我来上课我不知道学生的情况,这里的学生相对鼓一小鼓二小的学生有距离,我也不完全这样看这个问题,我的一个信念就是,首先你要相信。这个相信,你看,从我今天上课的整个结构来看,这节课我想过怎么上的唯一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来背诗,让孩子来板书。肯定可以,我不需要从零开始,他们一下子都会了。我们来干什么?那更重要的就是进入文本,我们来分析,用我们的体验,用我们的观察,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所以我说一定要相信。刚才主任也说到,有一些孩子,你比如说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有时候会出现学生的问题答非所问,有时候会出现学生的问题回答的支离破碎,你怎么办?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课堂上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于——我们老师的目的性都太强了,在孩子回答问题的过程里面,太缺乏去肯定他的意识,所以我觉得要把鼓励孩子作为对学生回答问题评价的第一条原则。这第一条原则不是事实评价,而是一个价值引导:你回答的不错,你回答的很好。那个孩子回答完,其他孩子都说听不见他的回答,而我说我听见了,比如说他回答了几个问题,我觉得他回答的还不错,是吧。后来我发现孩子一直在举手。今天当然没有机会,如果今天上两节课,我相信上到后面孩子能够回到自主解读文本的信心上来。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老师还是要帮助孩子。比如说他回答的不正确,你在鼓励的基础上要引导他,回答的不完整你可以帮助他补充,他回答的不错但强调的不够,你可以帮他凸显。我觉得这几点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要相信、要鼓励、要帮助。
  我前几天在一所高中谈了一个观点,我说教育我们要做什么工作呢?最核心的工作是两项:改善遗传和改进文化。改善遗传,比如说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从遗传的角度来讲他不像王维那样生在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智商程度也很高,他的遗传肯定不会太好嘛,你要改善他。这个改善说实话,如果从很小开始,我们老师能够不断地帮助他,他改善的就很快,到了后面,特别是十五六岁定型以后,你才想起改善它,基本上就徒劳无功了。这一点也是我在小学上课、听课的时候特别想要跟老师研究探讨的。我们现在要有信心,孩子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你去白沙中心小学,朝蔚你第一次去上课,也记忆犹新吧。这次我们不是又去了,我们看到的孩子跟两年前的时候完全不同,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比如说你在课堂上,刚才永通对我的课评价很高,确实我在课堂上比较注意这些(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比较注意鼓励他、激励他,让他兴奋起来。大家可以看,孩子在这节课他是兴奋起来了,他是很想表达了,很像参与到文本的读解里面来了。有时候诗,说实在我们并不是要给他一个结论,而是给他一个读解的方式,给他一种思维的方式,让他以后能按照这种更好的思维自己去读。我们自己今天也还在读呀,为什么我选“人闲桂花落”,实际上我很喜欢王维这首诗,无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读到“人闲桂花落”,你心情就会平静下来了,变得安宁。我们能不能帮助孩子也去热爱诗歌,也用自己的方式读自己爱读的诗歌,以后这些诗就成了他的财富,这就是改进文化。我跟陈弋说,我们来上课的目的不是说给大家上一节示范课,而是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课堂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像我们课题这么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方式——共同研究的方式。所以老师们才一个个变得有个性,既有大家共同的特性,又有个人的特点。比如今天陈弋的课,我听了也觉得很不错,她上得很自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切感不是做出来的,很自然。孩子在这个课堂里面显现了一种可喜的变化,比如孩子们对某一些表达的敏感,某些表达也颇有特点,这就是你教了一年之后的收获。我想我们如果都能用这种方式来思考自己的课堂,我们也会更有自己的个性,课堂会变化,学生也会变化。
  教师的调整要有智慧,要很自然不露痕迹的,在课堂上不要停顿下来强调纪律。
  很多人谈到王维这首诗的时候都说,现在再也写不出这样的诗了。再也不可能了,从这个意义上也是千古绝唱。“人闲桂花落”,这里心灵跟自然的相融,今天人类这样的生存环境、心境、文化状况再也不可能回去了。我想这课要接着上的话,会上到,先进入然后再退出来,进入是体验,退出来是审美,让孩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美好的事物,对美好的文化,对美好的人的生活,我不能到那里,但我可以很向往它。要超越原来知识层面上的教学,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以获得可靠答案为目的的教学,从个人的体验、感悟进入,最后能够出来,把它看作是一个再也不可能有的,但确实值得活在我们心里的这样一种诗的美的境界。我们说实在从教育的意义上还是要帮助孩子,让他走在文化返回的这条路上。
 
   [2013-07-1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马纪刚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心静的诗篇——《鸟鸣涧》课堂实录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