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登山 教学实录
《登山》教学实录之一
佚名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钗头凤》、《青玉案》等古诗词,然后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师:同学们,刚才的谈话,表明大家搜集到了不少的名人名言、格言,好多也是我所喜欢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课件展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番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段话选自——
  生:(齐)《登山》
  师:对!(点击课件,出现“——选自《登山》”字样)这是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要提两个问题,抢先举手的同学才有发言的机会。第一个问题是:这段话是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师(插):对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注意亚角色】
  生:对巴果茨基说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为第二次走险路的更高目的作陪衬】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对刚才提问的孩子)陈曳,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从正音到释义夯实对关键词的理解】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师:对。请大家继续提问。
  【由教师的导读询问发展到学生的自读追问】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发现式提问,激起探索阅读的热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学生提问层层逼进课文主旨】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特别是杨高增提的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路令人望而生畏?“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段话乃至全篇文的意思。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索性阅读”要求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它提出的课题最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组合作学习分几步?
  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四步,第一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师:(插)就是你喜欢跟谁学就和谁组成学习小组。
  生:第二步就是共同确定学习方法,你想朗读就朗读,你想表演就表演,随你的便。然后按照确定起来的方法进行学习。
  师:(插)应该是“确定下来”。
  生:第四步就是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
  师:(插)不单是向老师汇报,还要向同学们汇报。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确定学习方法后,如果你想朗读就读出那条路的“望而生畏”;如果你想表演就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你想谈体会,就把这条路的险充分地说出来。现在开始组合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四步操作,展示了“合作性阅读”的常规模式。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表演、谈说,正好具体落实了对课文(“路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师:组合好之后,就围成一圈。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都由组长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谁读哪一段,谁演谁,分工明确,课堂上气氛热烈)
  师:提醒一句,练表演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找个有空的地方练习。(巡视指导,不断激励合作学习)
  师:好,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大家希望先读、先说还是先演?
  (生举手表决,大多希望先演)
  师:好,那就先表演。哪组敢上台表演?
  (学生争先恐后)
  师:那就请王俏文这一组来表演。
  (两位演员来到台上)
  师:请导演介绍一下,他们谁演谁?
  生:李鑫演列宁。
  师:(看了一会儿)王俏文导演真有眼光,李鑫长得还真像个列宁。(笑)
  生:陈童演巴果茨基。
  师:(指着合唱台最高一级的台阶对演巴果茨基的同学)陈童你注意,这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那么你的身后是什么?
  生:石头。
  师:和平常你看到的石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这里的石头有些凹进去,有些凸出来,很陡峭。
  师:前边是什么?
  生:悬崖。
  师:悬崖前边是什么?
  生:无底的深渊。
  师:对,无底洞就是深渊。现在你站在这里怕不怕?
  生:怕!
  师:怕就回去!
  生:(作摇头状,其他学生笑)
  师:还是先演吧!画外音由林旭来配上。好,咱们开始表演(用手指着合唱台中间),就走到这里为止。(对全体学生)你们在台下干什么?
  生:看。
  师:除了看,还要——
  生:思考。
  师:对,边看边思考,每个人都是导演,我是总导演。好,演出正式开始。
  (两位同学比较逼真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那部分内容。演完后,在“小路”旁相互拥抱,师生一阵哄笑,气氛热烈)
  师:列宁同志,巴果茨基同志,你们辛苦了!(和两位演出的孩子握手),现在请各位导演发表自己的意见。刚才哪几组是谈体会的?虞思思这一组来谈吧,请你们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演出了小路的望而生畏?哪些地方演得还不够?评的时候要抓住课文的词句,请注意课文巴果茨基示范挪步的那一段。
  【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要以读为本,扣住言语。】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先说巴果茨基吧,陈童在演时脊背紧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边,不去看深渊——
  师:为什么这样就演出了路的望而生畏呢?
  生:因为他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说明路很狭窄;不去看深渊说明他不敢看,一看就会头昏目眩,一头昏目眩就有可能掉下去。所以我认为演得好。
  师:评得很好,你们这组还有谁来评?
  生:我可不可以提个小小的意见——
  师:(插)你怎么那么谦虚,提吧!(生笑)
  生:悬崖上一般都有松动的石块和泥土,也许列宁和巴果茨基不小心踩着了这样的石块——
  师:(插)你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手应该紧紧地抓住石壁。意见提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我也想对他们的表演提个小小的意见。课本上说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并不是说走完了,只是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段而已。可陈童却一下子就走了过去?
  师:你的意思是他走得太快了,像走大马路似的。(笑)大家注意到了吗?他还忘了一个细节: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生:(演巴果茨基的孩子有点不服气地)演过了!
  师:大家看见了吗?
  生:没有。
  师:哦!他是悄悄演的。(笑)为什么一定要把“轻轻地舒了口气”演出来呢?
  生:因为他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段,离开了最可能掉进深渊的危险——
  师:(纠正)脱离了危险。
  生:我补充,他已经走过最险的路,后面的路虽然还是有危险,但已经不是很险了,他喘口气,好继续抓紧时间赶路。
  师:对,这时候,他已经如释——
  生:(接)重负。
  师: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刚才李鑫“头昏目眩”演得很好,可是陈童的“差点掉进深渊”演得不够好。因为险些掉下去是一瞬间发生的,他摇晃的时间太长了,要这样早就掉下去了。
  师:你是说他的摇晃动作时间太长了,幅度太大了是吗?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他们在结束尾声的时候——
  师:(纠正)结束就是尾声。
  【教师不是一味地表扬,而是随机纠错。】
  生:(重新说)表演接近尾声的时候,只走了路的一半,可是李鑫一下子就跑了过去。
  师:是啊,李鑫就“飞奔”过去和陈童拥抱,显得太快了!说到这儿我想问李鑫,你当时为什么想到和陈童拥抱?
  生: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陪我经历了一次有趣的经历。
  师:(纠正)应当说是经历了有趣的一幕。你感谢他对吗?其实这拥抱还有丰富的潜台词,大家觉得这拥抱还可能表示什么?
  生:还可能表示李鑫(列宁)起先以为自己要掉下去了,没想到还,还——
  师:(接)还在呼吸对吧?(笑)他是为感到庆幸而拥抱!
  生:他们可能在相互庆祝。
  师:是庆祝演出成功还是走过去了?
  生:是庆祝走过去了。
  师:我觉得是两者兼而有之。刚才张煊说“头昏目眩”表演得不错,李鑫能不能再演一下?
  生:(再次形象生动地表演“头昏目眩”)(师生笑)
  师:列宁同志,此时,你的头在——
  生:晃动。
  师:你的眼睛在——
  生:直冒金星。
  师:对,这就是——
  【引而不发,跃如也。力避灌输,启动自觉,这样的师生对接在课堂多次显现,已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生:(齐)头昏目眩。
  师:好!演得不错,好好练练,争取明年得个奥斯卡金奖。(笑)
  师:同学们,刚才经过大家的表演,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条小路的望而生畏。下面,我们再请朗读小组把我们带到这一条望而生畏的小路上去。
  (教师请朗读小组同学读11、12、13、14自然段,综合运用指读、自由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路的望而生畏,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师:列宁和巴果茨基就这样小心翼翼走过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终于见到了美丽的日出。(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你最想说什么?
  生:画面非常之漂亮,非常之壮丽。
  生:因为他们是好不容易才看到的,所以感觉景色特别漂亮。
  生:而且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看日出的。
  生:走过这样危险的小路,看到了如此美景,真值得,我也想看一看。
  师:我也真想陪你去看一看,不过很远,在俄罗斯。好,同学们,真像刚才同学说的,景色太美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艰险的攀登,怎么能享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快乐呢?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去领略这无比美丽的日出吧!接着老师读。
  (师生配乐引读第15自然段)
  师:他们就这样在山上静静地欣赏了一个多小时,该回去了。回去时,列宁还是走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又一次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走了过去。学到这儿,也许有些同学会说:我觉得列宁第二次没有必要走这条小路,他是一个革命者,万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后果——
  生:(接)不堪设想。
  师:也许有些同学会说,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应该走这条路,你是赞同走?还是认为他不该走呢?
  【在紧扣课文主旨的关键问题上激发认知冲突,调动辩论热情,一步好棋!】
  生:我觉得两方面都有道理。
  师:表明你一方面的立场,该走还是不该走。
  生:不该走,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美丽的日出——
  师:(打断)先不说理由。(板书:不去)跟她意见相反的有没有?
  生:我说应该走。
  师:(板书:该走)赞成不该走的举手,赞成该走的举手。
  师:各占一半,这样吧,咱们进行一次小小的——
  生:辩论赛。
  师:平常咱们经常搞辩论赛,规则该懂了吧?(生点头)一方亮出观点,另一方静静地听,一方说完后,另一方马上反驳,请准备一分钟,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开始。
  (学生马上进入辩论状态,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情绪高涨。)
  师:好,关于列宁第二次该不该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辩论赛现在开始,我是辩论赛的主席,先请说该走的正方亮出观点。
  生:我说该走。因为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如果他连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都不敢走,那他以后怎么干革命呢?
  师:反方?
  生:万一掉下去怎么办呀?
  师:就这一句话?
  生:还有,为什么不在别的地方锻炼意志呢?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
  师:你认为他在拿生命开玩笑。正方继续。
  生:我觉得该走,因为刘胡兰在敌人的刀枪下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不应该为这件小事而退缩。
  师:你觉得这是一件小事对吧!
  生: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一个革命者不应该为了锻炼意志而白白地牺牲了!如果他掉下去了,那就没人来操纵革命了。
  师:(纠正)操纵革命?应该说是领导革命,革命不是操纵出来的。(笑)
  生:我补充陈文涛的。如果列宁掉下去了,人都死了,还怎么干革命啊?!
  生:我感觉应该走,刚才陈文涛和陈童说列宁是革命的种子,假如失去了他的话,说不定苏联就不会统一了。可是我不这样认为,革命嘛,革命不是单单靠一个人的,即使列宁死了,其他人也可以继续干革命。(哄堂大笑,鼓掌)
  师:你是说列宁牺牲了没关系,还有后来的人来接班,有没有反驳的?
  生:如果他不走这条小路,仅仅是害怕;而牺牲了的话,就不仅只是害怕,许多人要为他哭丧。(笑)
  师:不仅仅为他哭丧,很可能革命的前途就会遥遥无期。
  生:这条小路就像一个敌人,列宁走过这条小路,就等于战胜了敌人,也战胜自己。
  师:你觉得这条小路就是敌人,把它当作假想敌。
  生:我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其死在这条小路上,不如死在战场上。(大笑鼓掌)
  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话说得多好啊!继续反驳。
  生:如果失去了勇敢,就等于说失去了一切。而列宁如果不敢走这条小路,就失去了勇敢。失去了勇敢比失去生命更重要,如果一个革命者失去了勇敢,那他在战场上怎么指挥战斗呢?(鼓掌)
  师:谁来反驳?
  生:列宁不是说过吗?“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他应该走。
  师:这句格言你是在课外搜集的吧?
  【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阅读】
  生:我说列宁该走,也许他是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众笑鼓掌)
  师:他想试一试到底掉得下去还是掉不下去啊?(众哄笑)
  生:我觉得他刚才走过了这条小路,日出也看到了,应该放松一下。用不着再走这条险路。
  师:这时应该安全地下山,对吧?
  生:我不同意陈曳的观点,正因为刚才走过一次,所以第二次更有经验,危险性不大,所以该走。
  生:我是反驳林金锋的,林金锋说失去了勇敢就失去了一切。我认为这话有问题,锻炼意志可以从各个方面、多种方面去进行,为什么非得走这条路呢?
  师:(纠正)各种方面就是多种方面。你的意思就是说锻炼意志还可以有其他途径对吧?
  (学生意犹未尽,跃跃欲试,直嚷“反驳!反驳!”)
  师:看来大家争得难分难解,一时半会儿还辩不出个所以然。这样吧,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作为辩论会的主席,我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吗?
  生:好!
  师,我觉得一个人是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但更应该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要和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段。
  【在分歧处点拨,指引阅读思路:“解文”必须“知人论世”,历史地看问题,才能释疑解难。】
  生:齐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其实列宁当时所处的环境,远远比这条山间小路险恶得多。一个革命者,如果连这一条小路都走不过去的话,那么他又怎能走得过荆棘丛生的革命大路呢?刚才同学们说,他为什么害怕?因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正因为害怕,所以他要征服害怕(板书:征服);征服了害怕,也就锻炼了自己的革命意志。(边说边擦去开始时板上去的问号,完善板书)。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在困难面前,我们只有像列宁那样,用自己的意志、信心、毅力去面对它,才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这是辩论主持人的一段精彩的评论!从“山腰小路”延伸到“革命大路”,从“征服害怕”提升到“锻炼意志”,以列宁的榜样启迪学生“要用自己的意志、信心、毅力去面对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涵养。】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列宁的话吧。(课件展示列宁说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学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吧,好,请拿起笔来,把你对列宁这一段话的理解和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提醒、激励自己,就算是我们自己的格言吧。(生动笔,师巡回指导)可以参照其他格言的写法,围绕自信、意志、困难等几方面展开。
  师:停!没写好的把想好的说出来也可以。
  【课前搜集名人格言,课中感悟列宁格言,课后将阅读心得浓缩成自己的格言,这样由“吸收性阅读”转化为“表达性阅读”,或写出来,或说出来,就坚持了从“阅读理解”到“阅读迁移”的全过程。】
  生:勇敢是我们最大的朋友。
  师:声音响一点,你也要勇敢。
  生:害怕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师:莫宇杨,你将来长大了想当什么?
  生:科学家。
  师:后面署上“未来的科学家——莫宇杨”,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再读格言,笑)
  师:第一句改一个字,将“大”换成“好”,朋友没有大小之分。
  生:你如果拥有了勇敢,就等于拥有了精神上的财富。
  师:说得多好,署上未来的——
  生:未来的哲学家陶叶。
  生:勇敢就是生命,你若没有勇敢就把生命也失去了。——未来的探险家林金锋。
  生:意志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东东。(众笑)
  师:什么?东东?(笑)你把网络语言也搬上来了,改一下,改成“东西”。不,还是改成“钙”,“补钙”的“钙”,你再读一读。
  【帮助学生提炼格言,既为自创格言“定格”,也为学生思想“升格”。】
  生:意志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钙。
  生:困难如一位粗壮大汉,每个人都要有打倒这位粗壮大汉的准备。
  师:粗壮改成强壮。
  生:困难就像纸老虎,只要你一拳打下去,它就死了。(众大笑)
  师:对,我们用意志和信心来壮胆,让这纸老虎一戳就破。
  生: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困难。(台下听课者啧啧称赞)
  师:说得多好。
  生:饭是烧出来的,意志是锻炼出来的。(众哄堂大笑)
  师:你准备干什么?未来——想不出来,老师建议你以后去当厨师,一边烧饭,一边锻炼意志。(笑)张老师也写了一句,大家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课件出示)
  【教师下水,作示范,非常必要!也非常成功!】
  人生是一只劈波崭浪的小船,只有用勇气作帆,意志当浆,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生齐读)
  师:忘了署名了,大家说该署上什么?
  生:高尔基写的。
  师:我变成高尔基了?(众笑)我没那么大的能耐。大家帮我设计一下,我是未来的——
  生:我想你是未来的哲学家。
  生:未来的船长。(笑)
  师:如果我是船长,我将带领你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生:你是未来的革命者。
  师:我希望不要发生革命。
  生:你是未来的教育家。
  师:谢谢!
  生:你是未来的列宁。
  师:哈哈,还是要干革命!(笑)同学们,大家提出来的要求有的我实现得了,有的我将努力去实现。最后留给大家一项作业。(课件展示:相关链接)请大家课后去找有关列宁的资料。(移动光标)这些是有关列宁的课文,这些是有关列宁的图书,这些是有关列宁的网站。可以单独去查找,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星期后我们再上一堂《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汇报课。大家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演小品、背歌颂列宁的诗、编写手抄报等方式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下课!
  【这个课下作业,引导学生以课内阅读为圆心努力向课外阅读辐射,拓展阅读的面围绕“列宁”这个中心,涉及报刊、图书、网络三大信息媒介,使课内“小阅读”变成了课外、校外的“大阅读”,最后又以《感悟列宁》的“综合性学习”汇报作结。此设计超越了教材编者的“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富于创造性,既张扬了教师的阅读个性,更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

  附:板书
          锻炼意志
     △登山  征服害怕
          望而生畏

   [2005-10-17]
  
上一篇  →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实录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