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创造奇迹的人 教学札记
教学叙事我教《创造奇迹的人》
韩伟
  
  在这次学校“责任杯”的教学比赛初赛中,我选择上35课《创造奇迹的人》。根据对课文的反复阅读,结合语文组的读写结合项目,我在教案中设计了以下的几个内容:一、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入手,先弄懂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这一节不但是高度概括海伦凯勒创造奇迹的原因,而且还是最难理解的内容)。然后,自己学习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接着根据自己学习的这句话,把它改写成一首简单的小诗,最后,有选择的把几首小诗联成一首赞美海伦凯勒的赞歌。

  这样的设想曾经让我很满意,我预想,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我为学生在课上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另外,这条设计主线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练习,得到一种精神的提升……

  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第一个预计在10分钟内完成的理解内容上,非但化时多(用去了大约25分钟时间),而且效果也没有我预料的那样好——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我事先准备的,本来想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里的句子的材料,看作是另外一个学习的内容,反而成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由于这个环节的“差错”,还牵累了下面的几个步骤,所以,最后的一个环节,我只好当作了一个回家作业,匆匆展示一下,只能草草收场了……

  事后,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上的学生表现,认真思考我的问题所在。

  为什么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无法攀越的鸿沟呢:我不是已经为学生着想了吗?是我的方法不对?要求太高?架设的“桥梁”没有为他们提供方便?还是……

  在后来的几天里,我反复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在听了同办公室的老师的教学公开课之后,我找到了一点,可能是我平时自以为做得很好的地方出了错误——我一直以为我为学生着想了;我一直以为,我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我一直想想我的设计学生肯定可以接受,而且,我的学生能顺着我的设计“走”下去……其实,我的“自以为是”是这个“疙瘩”的始作俑者。

  我认为,学生能很好的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我只要“请他们说”,成为一个“主持人”就可以了;我认为,学生只要读读我提供的材料,就能解决问题了,我只要成为材料的“供应商”就可以了……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者”的角色,被我理解成了“主持人”和“供货商”……

  其实,学生需要的是确定学习内容的“引导者”;需要的是提供方法的指路人;需要的是关键处的“指导者”。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的关键处上的;教学的难点应该放在学生的疑问或者凭他们的能力是无法学会的地方的……总之,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以教会学生为己任的……

  难怪,现在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案中特别写下的是学生学习的步骤,把教案和学案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准备重点放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练习什么、有什么收获,在遇到难点该如何为他们扫清阅读障碍铺设支架等实际问题上,难怪,有人提出,新的教学工作理念——教学应该是一种服务,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工作。

  看来,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人,还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帮助和服务对象,我们的备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做准备的,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收获的乐园。

  于是,想明白了这一点,我重新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重新审视我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一次反思自己的这一节课。

  在备课中,我应该再细致的思考,想想学生该理解到的程度是怎样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到位时,我该如何引导;想象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想象他们的症结会在哪里,该如何处理……

  是呀,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基础上,去揣摩、研究,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收获的语文课备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上课的配合者!

   [2007-08-26]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新思考成长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