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西师大版第一册西师大版第二册西师大版第三册西师大版第四册西师大版第五册西师大版第六册西师大版第七册西师大版第八册西师大版第九册西师大版第十册西师大版第十一册西师大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七册 一棵橡树 教学札记
来来回回一场空
——四十分钟文本解读只是打了一个回旋
张炯
  
  走进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一棵橡树》的教学过程这样呈现出来:
  课始教师回顾文本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设疑自探”环节教师以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学习了本文让你受到什么启发?2、画出受到启发的相关语句)。我清楚的记得在学生自学后,课堂行至第九分钟时,师生开始反馈交流,第一个问题学生脱口而出的回答“本文告诉我们取得了成绩不要骄傲。”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也有意识的通过读关键句段体会这棵橡树的骄傲情绪,当课堂行至第35分钟时教师再次问“学习了本文让你受到什么启发?”,而学生此时是应付的说出了先前的感受“本文告诉我们取得了成绩不要骄傲。”教师则是让学生反复读文末的话,直至“质疑再探”环节前。

  反思:
  8月份,我在湖北宜昌市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的精彩报告,他在《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孩子们阅读文本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一次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解析能力,学生初读课文就明白的教师就没有必要煞费苦心的设了一个个圈,生拉硬拽的把学生带入自己的“埋伏圈”,这样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我们在课堂上需要讲学生不明白或想弄明白的问题,或者是孩子领会不深需要更深层次理解的问题,一定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和学生一块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学生听说读写思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最终较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反观这节课,孩子对橡树骄傲的初步体会及告诉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要骄傲的真切提醒,我个人认为四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完全可以感知,事实上,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那么该教师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来回让学生空洞的喊叫“不要骄傲”又有何意义呢?课始已经体会到的东西结果又浪费了四十分钟晃悠此问题,实为可叹!
  我以为这样来预设教学过程,采取科学高效的文本解读策略,以期实现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不是更合适一些;

  关于文本解读:
  1、这是一篇批读文,而批读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独创的介于传统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全新课型,批读课文整合了“三维目标”,是落实学段目标的范本。“批读课文”的课型定位为“精读课文”。它是在“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要领,学会读书,学生独自边读边批地理解课文。教学策略上是以课文旁批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扶”字,侧重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形成的阅读能力、习得的阅读方法、养成的阅读习惯尝试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自主阅读,既让老师慢慢放手,也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基于此,根据学情和学段特点,我努力的激发学生的批读意识,多次为学生创设触摸文本品读批注的空间,比如在两次提示引路环节明确的提出了批读的要求,在反馈过程中,给予学生批读方法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努力把该课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一棵橡树》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棵骄傲的橡树,因看不起周围的树,不愿意与他们为邻,在斩尽了周围的一棵棵树后,被狂风刮断的故事,说明骄傲的人将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帮助必然失败的道理。

  关于析词教学:
  让学生找出表现橡树骄傲和高大的词语,通过引导朗读相关句子,理解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对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进行了积累和拓展训练。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既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词语去表达相同的或相近意思的写作方法,并从这些关键词句中明白了橡树的骄傲及原因。这一个环节较好地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
  本文中的两个词语我觉得只要准确把握即可全篇效果皆出。第五自然段“独一无二”一词的解析是画龙点睛之词,抓得如扎实则全篇主旨跃然纸上。

  关于读的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课文深刻的内涵。我着重以2、3、4、5段为训练重点,(语气提示词依次为轻蔑、命令、傲慢)通过模仿橡树的神态、、语气、动作进行自读、个别读、齐读、引导读等。刚开始,如学生找不到感觉,朗读效果不佳,可一步一步地引导、鼓励下,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模仿中,朗读的效果越来越好,完全表现出了橡树的骄傲,在朗读中,学生会感受到了橡树与日俱增的骄傲和遭遇的灾难,悟出了骄傲会失去朋友,导致失败的道理,在此环节大忌纯技术性指导,就读而读。教师要明白读是“感”和“悟”的途径,有了“感”和“悟”则要在读中传递情感。
   
   [2011-09-2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山娃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