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语文S版第一册语文S版第二册语文S版第三册语文S版第四册语文S版第五册语文S版第六册语文S版第七册语文S版第八册语文S版第九册语文S版第十册语文S版第十一册语文S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七册 一只贝 教材理解
《一只贝》教材解读
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岳宏
  
  《一只贝》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动物为主题,由《一只贝》、《藏羚羊跪拜》、《和小鸟最相亲爱》、《鸟的天堂》四篇课文组成。本板块从不同角度感受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以及动物之美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一只贝》一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之后没有像其他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的贝壳,却孕育出一颗稀罕的珍珠的故事。赞扬了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只贝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一只贝》是小学高年段的一篇课文,在语文课标中,对高年段学生则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一只贝》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文延续了贾平凹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语言不以典雅、绮丽见长,而以浑拙、质朴见美,细细品味却发现在朴素的语言中竟蕴含深刻的哲理。正由于贾平凹先生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所以本文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这句话是揭示本文主旨的中心句,也是本文的矛盾焦点所在,“作者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平地之中见惊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揭示了这只贝不同寻常之处。
  可怜:
  “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
  “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
  美丽与丑陋,这只贝与其他五彩斑斓的贝从外形到色彩的强烈对比,更突显他的落寞与卑微。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
  “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那样系在孩子的脖项上受到大家的赞美,他饱尝人世的冷落,在与其他贝不同境遇的对比中感受贝的凄凉。
  “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句话是理解这只贝可怜处境的关键句子,而“折磨”一词就是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折磨”是动词,指精神、肉体感到痛苦。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贝所受的折磨,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钻”和“挤”这两个生动而准确的动词,想象“钻入贝柔软体内的是一颗坚硬而有棱角的石子,它用自己柔软的身躯想尽办法的要挤碎它,弱与强的对抗,柔与刚的比拼,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朗读的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
  “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
  紧扣“默默”和“还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苦难与冷落,痛楚与孤独。这是一只“遭受痛苦而无处诉说”的可怜的贝!
  可敬:
  于重点处设疑,于生疑处置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有效地理解文本的主旨。由此,为了突破文本的难点,让学生体会“丑陋”与“漂亮”的含义,此处,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对课文的疑问,让学生在释疑解疑中加深对“这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理解。再聚焦“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出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此处,我拓展设计了下面的练习:一年又一年,这只贝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他不想说……,不想说……,不想说……,他从不埋怨,绝不退缩,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此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了吗?”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美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无法深刻的体会,我想此处教学能让学生了解美不光取决于外表,而要看其内在,就可以了。
  如果说“可怜”与“可敬”、“美丽”与“丑陋”等不同内容的对比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那么,孩子们的三次寻找:第一次找好看的贝壳做项链,第二次找寻更漂亮的贝壳,第三次寻找孕育了珍珠的丑陋的贝,就是文本的行文脉络,它将一只贝的最终价值体现逐步推向了高潮,最终,面对孩子们的寻而未见,面对贝的不张扬,激发了学生对这只贝的无比怀恋和崇高敬意。这,便是“一只贝”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也是《一只贝》耐人寻味的地方。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的是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要充分理解这种写作方法,就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语句。最后,通过对文题《一只贝》的解读理解作者写作的主旨,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只贝只是指贝的数量吗?它还有怎样的含义?”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不难明白一只贝还指的是这是个非同寻常的贝,它特指那些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人们。

  依据对文本的解读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读书方法,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并从中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的可敬。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对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对比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在自己眼中这是怎样的一只贝,教学中允许学生多元解读,珍视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总之,《一只贝》一文,语言质朴却蕴含生活哲理,让我们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体味着一只贝不平凡的品质,而我们在感动与感佩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2012-02-2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贝的心路历程——解读长春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四板块《一只贝》  摘自《邹春红名师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