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北师大版第一册北师大版第二册北师大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册北师大版第五册北师大版第六册北师大版第七册北师大版第八册北师大版第九册北师大版第十册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北师大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一双手 教学札记
《一双手》教学小记
佚名
  
  《一双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记叙的是一次采访的内容,作者运用新颖的构思,匠心独运地向我们展示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让我们从这双手上看见了林业工人为绿化祖国付出的艰辛劳动,体会到了林业工人为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虽是“采访”,作者姜孟之却压缩了谈话的过程,只向张迎善提出了三个问题。他紧紧抓住张迎善的一双手,作为特写镜头近距离描写,由此引领读者一起追踪这双手背后的事迹和这双手的奉献,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张迎善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奉献精神。可以说,任何豪言壮语都不如作者笔下的这双手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采访张迎善的部分,集中描写张迎善的一双手,是一层层渐深渐细地写的。先是通过观察,了解到张迎善的手黑、粗、硬、有力,再通过对话,了解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然后又通过“量”了解了张迎善的手大。对于学生而言,初读课文,所感知的有关张迎善的手的信息是比较分散的,需要进一步综合才能从中体会到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和特别之处,进而感悟到这双手的平凡与伟大。
  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安排了这样一个读书感悟的环节:
  上课伊始,我中规中矩地将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课文写的是谁的一双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当学生认真地自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自读过课文,如果让你来板书课题,你会怎样来处理这个‘手’字呢?为什么?”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我觉得‘手’字应该写得大大的。因为课文中讲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作者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觉得‘手’字应该写得又粗又重。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整只手成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笔画要写得硬,因为张迎善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我认为‘手’字中间的两横要写得断断续续。因为张迎善的手指上有‘黑且深’的裂纹。”
  “我觉得‘手’字下面应该加着重号。因为张迎善的手与众不同,那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
  我让学生分别将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通过手字的书写展示出来,再让他们想一想怎样通过一个手字的书写将这些特点都展现出来。指名板示之后,我又安排了看板书综合地、有条理地说一说张迎善的这双手的学习活动。
  可以看出,上述学习活动的安排,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首先,在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为手字的板书提建议,巧妙地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主理解和把握情况,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学情,为进一步细读感悟奠定了基础。第二,它使分散在课文中有关张迎善的那双手的信息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整合,使学生对这双手有了整体的、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先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张迎善的手的了解,再引导他们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有条理地具体说一说张迎善的手,有意识地地培养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话的能力。第三,让学生对“手”字的板书提建议,实践的是“对话”的教学理念,真正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阅读课堂成为了“悦读”课堂。
 
   [2012-07-1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语文人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