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教科版第一册教科版第二册教科版第三册教科版第四册教科版第五册教科版第六册教科版第七册教科版第八册教科版第九册教科版第十册教科版第十一册教科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语文七色光六 教学设计
《语文七色光六》教学设计之一
富裕县繁荣乡小学 袁永杰
富裕县教师进修学校 曲鑫
  
  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的“语文七色光”围绕本单元主题设计了四项。内容:一是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并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二是日积月累,包括趣味填空,其目的在于积累与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有关的四字词语.学习名言警句是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精神.三是知识窗,意在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四是大家一起来,通过搜集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刻苦钻研的故事,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动脑、敢于发明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和名言名句,培养学生理解和搜集词语,佳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新,勇于-奇思妙想的精神。
   3.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搜集和本单元主题有关的词语、名言、小故事。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和本单元有关的词句、名言、小故事。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七色光之歌》,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七彩乐园《语文七色光》。看,钢笔先生在向我们招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自由练习,把握规律。
   1.学生读课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由读句子,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弯弯的月牙像镰刀. ……像…..
     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 ……好像….
     那彩虹犹如一条彩带飘在空中. …..犹如…..
     太阳像个火球似的烤着人们荒….像….似的….
     小结扩展: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是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不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句子,使人易于理解、形象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在现实和活或写作中,也常常会用些比喻句,请大家回记一下,你听过或见过的比喻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日积月累,明理运用。
    钢笔先生对大家的出色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和他说声再见吧!因为“日积月累”栏目正在举行智力竞赛,等着我们去参加呢。
   1.选字填空。
    (1)指生读题目,明确要求。
    (2)学生先自己练习填一填,再同桌评议。
    (3)学生熟读,记住,并运用词语说话。
    (4) 拓展练习: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天”、“地”、“日”、“月”、“山”、“海”、“风”、“云”的四字词语。
   2.读名言警句。
    (1)指生读名言警句。要求:读得流利,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2)小组讨论、汇报。
    (3)熟悉成诵。
    (4) 拓展练习:交流课前搜集的立志、探索类的名言警句。用名言警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5)教师出示小黑板几则名人名言,学生认真读一读,记一记。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劝君莫秦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霍兰
  三、总结收获,结束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扩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知识窗”里有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我们快去看一看吧。
   1.小朋友们自由读故事。
   2.同桌练习讲这个故事。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童话、神话故事。
   教师小结:
   同学们,前辈们真伟大,写出了那么多优美的故事,希望大家向她们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老师也能看到你们创作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语文实践。
   1.学生读题,明确目的。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感兴趣的内容(图片、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刻苦钻研的故事)。
   3. 谈感悟与所得,并把它写下来。

  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也一定会有许多的奇思妙想,你们要从小立大志,大胆创新,敢于创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将来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2009-02-1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