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峨眉道上 教学设计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习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和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结构段。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峨眉山(有条件可展示图片之类的资料)。
  (二)自由读课文(包括默读和轻声读),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效果,并纠正误读,区别形近字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洪椿坪”的“椿(ch&n)”是翘舌音;“凿(z2o)”是平舌音。
  2.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浓重”的“重(zh^ng)”和“重铺”的“重(ch$ng)”要区别开;
  “狭窄”的“狭(xi2)”不要读成“ji1”的音;
  “机械”的“械(xi8)”不要读成“ji8”的音;
  “歇息(xi)”的“息”应读轻声;
  “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最后一个字“啊”应按变调读成“na”(轻声)的音。
  3.注意区别以下字形:
  “竖”和“坚”,“嫌”与“歉”;“葱茏”的“茏”与“笼”;“陡坡”的“陡”与“徒”。
  4.注意“停步”的“步”和“旅程”的“旅”的字形结构。
  (三)再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作者看到的和听到的,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作者想到的,分别画上记号。
  (课文写了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感想。第1~6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听到的,第7、8两个自然段写作者想到的。)
  (四)按老师出示的“段落要点”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峨眉山路又窄又陡。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工人谈用石头铺路的事。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说明铺路艰难,赞美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五)质疑问难:
  估计需要释疑“所谓”、“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中的“操着”、“愧疚”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的“复”等。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答:
  所谓:所说的。课文指眼前的路,实在难以称作路,因为它太陡太窄了。还有一个意思,指某些人所说的,含有不承认之意。
  操:用某种语言或方言说话。
  复:再、又。
  愧疚:惭愧不安。
  (六)再自由轻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一边读,一边想,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二)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具体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和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读前提出问题,边读边想:
  这一段一共写了五句话,最后一句“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旅程”是旅行的路程。从这句话里的“攀登”、“长长”和“天梯”几个词语来看,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一种路?读读这一段,看着课文插图,说说这条路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最后一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板书:
  (所谓路,实际上是山,是山路。“像一架天梯”,说明山路又长又陡。从“仰”、“天”和“竖”这几个字分析,可以看出山路陡得几乎是笔直的。)
  “这样的又高又陡的天梯,都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梯连接起来的”,“两尺见方”是什么意思?
  (就是长和宽都是两尺。)
  攀登这样的“天梯”有什么感觉?
  (非常吃力。)
  (二)这“长长的天梯”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读第二段,把有关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几个动词的使用),再讨论以上问题。
  板书:
  从这几个动词看出什么问题,说明什么?齐读这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句话饱含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对峨眉山上铺路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三)读第三段。
  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是什么意思?
  (惭愧不安的意思。)
  “想到这里”,“这里”指什么?
  (峨眉山的游览路线二百多里,说明路长;铺路石板“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说明石板很多;在狭窄的山路上,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一块一块背上山,说明铺路十分艰难。)
  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解答。引导学生先对比以下两点:
  第一点:“我们走在别人铺成的道路上还嫌吃力”;
  第二点:“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是什么意思?(又)
  整体意思是什么?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表示时间不间断,很长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是指什么事情?
  (指背着石板铺路。)
  下面一句话的“默默”、“全”表示了什么?
  (“默默”是不说话、不出声;“全”是表示一心一意毫无保留。连起来表示铺路人踏踏实实地干,毫无怨言。而且把全部精力用在铺路上,一心一意为了游人上下山方便。)
  对比之下,“我们走在别人铺成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能不“愧疚”吗?究竟“愧疚”什么?
  (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愿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然后做“思考·练习”第3题“按课文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先搞清它的因果关系:
  游人在峨眉山石板路上游览,欢乐吗?
  (欢乐)
  这种游览的欢乐,首先来自脚下的什么?
  (脚下用石板砌成的阶梯之路。)
  那么,这种用石板砌成的阶梯之路是谁铺成的?
  (铺路人。)
  他们用什么代价换来供游人游览的路呢?
  (辛劳和牺牲。)
  这里的“牺牲”是指什么?
  (指放弃或损害某种利益,如休息时间或健康状况等。不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这些付出辛劳和牺牲的铺路人,大家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
  因此,我们称他们什么?
  (无名英雄。)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中的“默默”的含义和“无名英雄”中的“无名”有什么联系?
  (“默默”是不言不语、不出声。它跟“无名英雄”共同表示不爱出名、不为人知道,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出贡献的意思。)
  (五)要求学生带着对铺路人的赞誉和尊敬的感情先轻声自由读,再指名朗读全文。
  (六)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登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深切体会到铺路人是平凡伟大可敬可佩的,是真正的无名英雄。相比之下,自己怕苦怕累,显得渺小,因此感到内疚,应该向他们学习。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
  (二)通过“思考·联系”第3、4题的练习,掌握“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的句式。读会、写会“平坦、所谓”等16个词语。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学习“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的句式。
  三、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为了读出感情,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大家议论: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为了游人上山领略峨眉山风光,在铺路的劳动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才能表现出来?
  (尊重和敬佩。在读最后一段时要特别注意。)
  2.第一、二段是交代作者在上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一段是“所见”:峨眉山路是又窄又陡的长长的天梯。第二段是“所闻”:铺路人讲述铺路的艰辛和危险。这两点在朗读中应该怎样表现?
  (注意重点词语用重音处理。表达生动、紧张、惊惧的地方语调激昂一些。)
  3.再提醒学生注意合理的停顿,一般为:段落停顿大于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又大于逗号的停顿,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
  (二)练习背诵最后一段(第7、8自然段)。
  1.反复朗读,然后背诵。注意:
  第一,两个自然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先说明铺路的艰辛,再赞美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第二,抓住重点词句,提示背诵内容:游览路线“长”,铺路用的石板“数不清”,小路“窄”,只有靠“人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也没有……”,“默默地”,“无名英雄”。
  (三)仿照课文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句式,先做“思考·练习”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议一议:所填词语之间前后有什么联系(“如果”后面的词语是表示假设的条件;“就”后面的词语是表示所产生的结果)。
  参考下面表格中的例句,在空格中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大家评议:
  第一组是根据前一课“古井”内容填写的;第二组最后可填写“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第三组第2格可填写“愉快的学习”,第3格可填写“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第4组三个空格,让学生全部填齐。
 
   [2005-02-03]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  摘自《万柳堂》网站。
下一篇  → 《峨眉道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