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父亲的谜语 教学札记
整合新基础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父亲的谜语》教学案例
作者:闵行区黎明小学 吴静娴
  
  一、背景介绍:
    对于我来说,接触新基础的时间不算很长,但通过阅读有关新基础的书籍,对我的触动颇深。新基础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三层次重建论。特别是新基础课堂教学最突出的“六多、六少”,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今年,我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学科。本册教材的基本特点是:1、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2、紧扣语言文字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坚持读写结合,加强表达训练,让学生养成每天练口,经常练笔的习惯,努力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用新的理念来大胆设计课堂教学,走改革创新之路。

  二、教学设计:
    本册教材的29课《父亲的谜语》,是一篇角度新颖的课文。文章巧妙地把父爱浓缩在那深邃、神秘的眼睛中,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带给孩子光明与快乐。在研究了课文、借鉴了教参后,我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觉得和爸爸妈妈之间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2、在作者的记忆里,她觉得最有趣的事就是在夏日的夜晚,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猜父亲的谜语。
   3、出示课题:29、父亲的谜语
   4、这到底是怎样一幅令人温馨的画面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感受一番。
  二、重点研读,细致感悟
   1、父亲的谜语可真多,其中有一条却难倒了我。
   2、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表示“难倒”的意思?
   3、请你用直线划出这条谜语。
   4、谜底藏在哪里呢?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5、父亲给我的巧妙提示是什么?
   6、自由读3-8节。
   7、分角色朗读3-8节。
   8、思考:文中父亲的眼睛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请你用曲线划出有关的词句。
   9、交流、出示、朗读。
   10、随机学习第十一小节。
   11、是啊,父亲是那么地爱我。在当我为猜出谜底而得意地叫起来时,他会在一旁为我高兴;而当我烦恼忧愁时,他又会想方设法给我变出快乐。从父亲那深邃、神秘的眼睛里我读懂了他对我的爱。父亲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份含蓄、深沉。
   12、配乐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编一则谜语。
    我运用以上这份教案在班内进行教学后,觉得它的力度不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偏低;没有很好地挖掘教材、课程内在的资源,没有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没有达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训练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一最基础、最有潜力的资源。因此,在重新研究教材后,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构思。

  一、启发谈话,利用预习
   1、小朋友,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觉得和爸爸妈妈之间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2、在作者的记忆里,她觉得最有趣的事就是在夏日的夜晚,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猜父亲的谜语。
   3、出示课题:29、父亲的谜语
   4、小朋友,通过预习,请你围绕课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挖掘教材,练习说话
   1、师引出眼睛。
   2、请小朋友在文中用直线划出有关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
   3、自由读,说说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4、抽生分句读,同学点评。
   5、完成写话练习:
     出示:父亲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当我________________,父亲的眼睛___________,好象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
   6、生交流。
   7、小结:
     从父亲的眼睛中,我读到了谜底;从父亲的眼睛中,我找到了快乐;从父亲的眼睛中,我获得了快乐和光明。
   8、师生配乐读课文片段。
   9、再读最后一节。
   10、提问:你觉得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拓展思维
   1、补充阅读《父亲的眼睛》
   2、说说你读了文章后的感受。
     我在另一平行班进行教学后,感觉教师、学生都有不少的收获。

  三、点评:
   1、充分利用预习。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就像其它所有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如果能事先有所预习,那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几率。课前预习、课间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三个重要环节。
  在平时的实际操作、训练中,学生已掌握了许多预习的方法,已能自主地进行预习。因此,在重新构思教学过程时,我就想利用学生已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一资源。相信四年级的学生在通过预习后,能大致地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朋友,通过预习,请你围绕课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目的在于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防止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没有方向,我就请学生围绕课题来说一说。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文章表面所讲的内容能读懂,也能围绕课题进行交流。
  2、注重整体阅读,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引导阅读主体(学生)对文本进行直接而模糊的感悟,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格塔式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十分强调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生动的感觉,努力使学生获得对课文整体的直觉把握。
  在本课中,故事是围绕父亲的眼睛展开的,文章中也有许多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因此,我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你觉得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学生此时的答案是比较肤浅的,是基于文章表面的,如:父亲有一双小小的眼睛;父亲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父亲有一双一张一合的眼睛。也许这种把握是混沌的、模糊的、朦胧的,带有飘忽性和猜测性,但是这种从整体的知觉感受活动是充满生气、灵气并洋溢着热情的,是主体积极思维活动的成果。
  在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我又提了这个问题:你觉得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此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上课初更进了一步,回答也不同了。如:父亲有一双深邃、神秘的眼睛;父亲有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父亲有一双可以变出快乐与光明的眼睛。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你是从文章哪里感觉到的?学生都能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言辞凿凿,很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认识、见解是学生在老师的分析、引导下自己感悟的。教师的分析应该用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个人风格,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两次提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但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回答都是不尽相同的。此时,教师的提问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由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避免“教”的盲目性;“问”也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知识的获得由“接受”,变为“探究”;而且“问”还使学生的学习由“牵动”变为“自动”。
  3、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新基础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份自信与成功。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训练。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深钻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即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写话练习:父亲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当我,父亲的眼睛,好象在说。这个环节既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也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练习,能使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一,它要求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要局限于课文。课文说在我猜不出谜语时,在我烦恼时,父亲的眼睛会说话。其实,父亲那充满了爱意的眼睛在我生病时,在我遇到困难、挫折时,都会说话。它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这里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其二,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父亲眼睛的诠释,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语句来概括,来表达。这些语句从哪里来?要从平时学习的,积累的语言仓库里去找,去挑,去选。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表达的快乐。我们阅读课文,不仅仅是接受作者的思想,不仅仅是重复作者的语言,而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理解,不同于作者、老师、同学的理解。我想: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充满乐趣,也只有这样的表达,才活力四射。
  新基础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课程。在这些资源中渗透这些新理念,让这些资源反过来,给我们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创造机遇。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程内在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注意发挥所有课改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新基础教学才可能得到有效落实。
 
   [2010-04-1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网》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