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揭开雷电之谜 教学札记
《揭开雷电之谜》听后感
肖 琼
  
  《揭开雷电之谜》听后感(执教朱煜)2007-3-29

  昨天兴冲冲的跑去听朱老师的课,没料到要兼作摄像师,于是只能记了个条条框框。本来想问勤勉的同事借本记录本看看的,后来想想算了,反正朱老师自己的备课通常都是条条框框,何况,只要能理解几个主要环节的设计,就已经受益匪浅了。

  向来听朱老师的课,不在于他的设计多么巧妙,不在于他的言语多么精当,也不在于他的课堂多么活跃。每次,我都会关注一个空间,那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开拓的一个空间。这种空间,使语文课堂不再逼仄——也许,这是教师性别造成的,男老师的课总是开阔而大气。

  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我历来觉得朱老师的课在演绎,归纳,整饬语言和使学生获得表达技能上做得相当不错。看似不温不火的教学过程忽然就不知不觉豁然开朗,意趣横生,且最后的效果大都是水到渠成,真令人羡慕。

  比如这节课《揭开雷电之谜》,朱老师以放风筝轻松引入课题,又让学生用上风筝和课题说一句话,就把全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特别是一个“谜”字,他还重点问了一下部首,并带出“找文中具体写谜的句子”,既教学了生字,又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

  在重点学习3、4小节的过程中,虽然没有频繁的朗读指导,但是却用上了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把富兰克林求证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几乎都能准确抓住了文本中所有的关键词,把实验的准备和经过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语言训练一向是朱氏课堂的保留节目,且每次都会动笔。这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多启发和收获。

  精彩之处是:

  富兰克林是科学家。。

  富兰克林不仅是科学家。。

  这个语言训练既和课后的练习结合了起来,又挖掘出了深意,但也照顾到差异,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自由发表自己的个人理解。

  这次,还有两个疑惑。

  其一:是因为。这个句式我几乎看到每个年级都用,在朱老师以往的课堂中也出现好几次了。如果只是句式训练,从学生的发言和实际掌握技能来看来已无必要了,如果是根据教学内容作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出富兰克林为什么要这样做,反而觉得有些降低了高度,因为学生之前的回答内容已经有层次,意思也很明确了。

  其二:如果你是富兰克林的儿子,你会说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一是单一性,只不过仍然点回到兴奋而已;二是随意性,想到什么说什么,个别学生甚至带有调侃的成分。如果用了这么些力气,也只不过停留在这个程度上,不如直接指导学生朗读富兰克林兴奋地叫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的电火花完全一样!”比简单的读富兰克林兴奋的这句话好,因为,这就是他求证的结果,更是他用一份证据说的一分“话”,我想,根据以往朱老师的朗读设计和语言训练设计功底,设计好这里的话中“话”,应该会比前者好。

  胡适的两句话,既是亮点,又是焊点,把全文牢牢地焊在一起。至于有没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焊出电火花——无论是文字上的也好还是逻辑上的也好还是思想上的也好——那都是长久的事,不能看一时之效。我想,朱老师对此,大概也是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吧!

  商友敬《语文老师挑剔语文》一文中说:“语境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一个孩子若在菜市场长大的,他就充满了菜市场的语文;若在医院长大的,他就充满了带有药味的语文。”学生如果是在书房中长大的,他们就充满了带有书墨味的语文——毕竟能在小学课堂里听到胡适名言的小学生不多。

  朱老师的课看似平淡,但是细观却有山水的层次,有自然的动静,有声音的共鸣,有思想的内涵,一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表面意思极其简单,妇孺皆知,脍炙人口,但谁能读得出独钓背后真正的意图和意境呢?
 
   [2007-04-01]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网站。
下一篇  →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揭开雷电之谜》教学反思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