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语文版第一册语文版第二册语文版第三册语文版第四册语文版第五册语文版第六册语文版第七册语文版第八册语文版第九册语文版第十册语文版第十一册语文版第十二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八册 孔子的故事 教学设计
《孔子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一
盛涛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称为圣人。
   2、教育学生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有感情地读一读,反馈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
   3、师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刚才我们读的都是他的教育名言。他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求学、成长的故事。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那些事情。
   3、完成下面练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家、——家、——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孔子——,——,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4、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2)、艰的右边不能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3)、分段读课文,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三、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2、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把所填内容连成一段话。(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五、作业。
  六、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他家境贫寒,但是他——、——终于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品读句子,深入认识。
   1、同学们,课文在给我们介绍孔子的时候写了几个故事?请大家说一说。
   2、反馈。
    1)、贵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2)、指名读地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他会被大贵族孙氏赶出来呢?
       因为他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
    3)、孔子没钱读书,被赶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孔子是怎么想的?
     他满脸羞愧,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5)、用一边……一边造句。
    6)、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说明他有什么品质?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7)、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8)、集体反馈。
    9)、练习朗读。
    10)、师结:同学们,孔子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最后成了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世成为圣人。
    11)、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说故事。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他的学生把他说的话和一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论语》。同学们,你们还收集了他哪些故事呢?
    分小组讲故事。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埠修有孔子庙,还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纪念。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交流收集的孔子的故事。

  板书:
                 31、孔子的故事
                    勤奋刻苦
                    谦虚好学
 
   [2007-06-07]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盛涛教学资源》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