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长春版第一册长春版第二册长春版第三册长春版第四册长春版第五册长春版第六册长春版第七册长春版第八册长春版第九册长春版第十册长春版第十一册长春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林海 教材理解
以读为本,正确指导
——记《林海》的朗读指导
作者: 张丽敏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焕发生命的课堂。但是读也不能胡乱地读,没有目的的读,需要教师正确、具体的指导。在我两次执教了《林海》一文后,对此有了深刻的感受。

  《林海》一课,语言生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林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可在朗读时,虽然对词句有一定的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但是学生却始终不能进入情境,读不到位。于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艺术之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写“岭”“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教师范读时,把“点”读得很轻,还加上了儿化音,变成“高点儿的,矮点儿的……”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意境营造出来了,学生也自然进入了情境,读起来的味道顿时不一样了。

  指导学生从读中悟,在读中想象则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内容的意境之美。如写“林”时,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比成了“海”。可是“林”为什么像“海”呢?学生心中不免会有此问,于是,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想象林的种种绿色,就似那海水深浅不一的颜色;想象大海的广阔无垠,不正是“目之所及”,到处都能看到的“林”吗?再想象这连绵起伏的群岭,就像大海翻腾不息的波浪,“闪着银裙的白桦”就像海上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群岭起伏的“大兴安岭”,朗读时的气势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大海的广阔,林海的无穷魅力。

  这样看来,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玩味,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让自己的心与作者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揣摩,才能读出其中的情和味来。
 
   [2004-09-2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以“海”喻“林”A B C  摘自《杭州市西湖小学》网站。
下一篇  → 《林海》课文中的成语解读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