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鄂教版第一册鄂教版第二册鄂教版第三册鄂教版第四册鄂教版第五册鄂教版第六册鄂教版第七册鄂教版第八册鄂教版第九册鄂教版第十册鄂教版第十一册鄂教版第十二册鄂教版七年级上册鄂教版七年级下册鄂教版八年级上册鄂教版八年级下册鄂教版九年级上册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 教学札记
追求语文本质的回归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课后反思
杨琼
  
  教材分析:《被袋里装的是什么》,课文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波兰作家回忆小时候家庭里的一件事情,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奔赴前线,母亲每天给父亲写信。父亲在受伤治疗后回到家里,背上背了一个装得满满的被袋。父亲的归来给两个小女儿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冀,猜测父亲的被袋是否装着她们期盼的可口的熏肉等。夜晚,两个女儿透过门缝看到父亲被袋里的秘密——母亲写给父亲的满满一袋子信。坚强的母亲流泪了,啜泣着直至大声哭泣。

  片断一:由细节切入整体感悟
  师:这件事里究竟包含着什么,打动了米洛斯拉夫的心,使他至今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捕捉那些动人的场景,把描写它们的段落勾划下来。
  生:“爸爸终于回来了”的这一个场景最能打动我。
  师:爸爸终于回来了。从这个“终于”,你读出了什么?
  (爸爸这一趟回家很不容易,“我们”对爸爸的回来十分期盼,“我们”十分思念爸爸。)
  师: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这份期盼和思念?(指名读)
  生:当时,我和妹妹还小……妈妈总是给我们讲起爸爸。
  师:一个“总是”。
  生:于是……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
  师:又是“总是”。
  生:晚上……一边随口讲给我和妹妹听。
  师:还是“总是”。
  师:正因为思念得太久,期盼得太久,这欢聚的场面才深深烙在作者的心里,把这场面也定格在你的脑海里,谁再来读?(指名读)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从细节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抓“最打动你的场景”,将学生学习的重点直接引向爸爸终于回来后“欢聚的场景”以及“被袋的东西往下掉”这两部分,凸现了文本的重点,也突现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品味文中情感奠定了基础。其次,围绕关键词语“终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对父亲的期盼,并以此为契机牵动全文,引导学生浏览文中与此相关的其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四个“总是”,深情回顾了父亲不在家的无数个日夜,深入体会了孩子们和母亲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期盼,这种由细节带动整篇的教学,起到了“众星拱月”之效。

  片断二: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
  师:亲人的信一封封地寄到在沙场奋勇拼杀的爸爸手中,读到这些信,他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拿起笔,把爸爸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些出来吧!
  爸爸在行军途中,长途跋涉之后,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爸爸在激战前夜,战斗即将打响,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战斗刚刚间歇,硝烟还未散尽,他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负伤流血的爸爸,强忍着疼痛,拿出家信,读着想着:
  战争如此惨烈,生命如此脆弱,拼战沙场的爸爸却没有舍弃这袋信,到这时候,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生:爸爸知道,背回了这袋信,也就背回了爸爸对家人的——(思念、关爱、牵挂)
  师:是啊,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这段话,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齐读第二个打动人心的场景——“被袋里装的全是信”这部分内容)
  一是想象母亲给父亲的信会写些什么。当孩子们盼回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并打开爸爸从前线背回的沉甸甸的被袋时,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全是信。究竟是怎样的信让爸爸不辞艰辛背回来?这是教学的一个留白,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用课件形式出示了三封信,开启学生的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由想象母亲在这么多信中还可能会写些什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信”这一特殊的物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信,充满着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信,写满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与叮嘱;信,寄托着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祈祷和祝福;二是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为学生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契机,架设了桥梁。抓住这一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同的情形下读这些信的感受,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信”所承载的亲人间的思念、牵挂、关心、祝福……
  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心中的情感在积聚,在升华。是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什么比家人的书信更能慰籍浴血奋战的勇士,还有什么礼物比这用心和情凝聚的书信更值得珍藏?!可见,“白”并非一无所有,空白“言尽”而“意远”,是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空白”。教师选择空白处,让学生凭借语感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超越,是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建构。这种训练,将为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足:
  课上完后,正如万校长讲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2011-03-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教学工作室》网站
下一篇  → 《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之一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