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第一单元
冀教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本解读
佚名
  
  1、《在天晴了的时候》
  走进文本:
  这是一首清新亮丽的小诗,读着文字,仿佛来到了雨后的幽径,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行走在小路上,不断的发现,我们不断的享受。
  这首诗共有三小节。
  第一小节写的是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走发现的景。“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带给你的感觉却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细雨滋润过的小路,光着脚丫走上去,脚下发出“滋滋吱吱”的声音,黄色的泥泞一会就紧紧的包住了你的脚,它们在脚缝间顽皮地探出头来,嬉戏,玩耍,宛如鱼儿轻吻你的脚丫,感觉是“凉爽又温柔”的。小路向远处延伸。在这季节,细雨帮小草洗了个澡,小草身上的尘垢无影无踪,它在轻摆着腰身,象个孩子一样炫耀着自己耀眼的新绿。小白菊在细雨中成长的力量,在天晴后的阳光中看到成长的希望,它不再“胆怯”,即使周围是忽寒忽暖的,但它还是勇敢的渐渐抬头,绽放出自己生命独有的光彩。凤蝶虽经历了风雨,但还是能自如地抖去水珠,自在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命就是如此神气!”读着文字,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向远方延伸的小路、这新绿的野草、这勇敢绽透的小白菊、这经历风雨依然美丽的凤蝶。有没有让您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要传递的精神?诗歌是要细细品味、静静思考、反复吟咏才能读出其中的真味的。静下心来反复读,您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第二小节是作者对我们的呼唤,到小径中闲走是多么的惬意呀!
  第三小节:让我们去走走吧!到小径中走走,空气是如此的清新,你的发现又是那样的神奇,一草一树,一虫一蛙,都令你对它们产生兴趣,而暖暖的感觉已在你的心中漾起。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诗人。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雨巷》《在天晴了的时候》等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这首诗写于1944年,是抗战时期的作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在天晴了的时候”一个“在”字,隔离了现实遥望未来,忽略了现状期盼美好。让我们来欣赏诗歌中的那份恬淡、那份安详、那份暖意、还有那份充满生命的活力吧!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认识“炫、垢、怯、凤、曝、携、霾”着七个生字,熟练掌握“炫、垢、怯、凤、慧携、霾”。
  3、能借助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理解“炫耀、曝、携、阴霾”意思。
  4、把握诗歌的大意,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5、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诗歌。
  6、通过本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能够在日常熟悉的景色中有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相信戴望舒的《雨巷》给很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以轻柔的音乐伴着优美的画面和学生共同走进《雨巷》,相信学生定能受到感染,沉浸课堂优美的意境中。
  2、以多种形式引学生朗读。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领会诗歌的意韵,但读书不能是机械性的,而是每遍读书都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喜欢读书,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读的通顺,读出感情,读出发现,读出想象。我们可以指名学生读、可以请读的最好的学生来读、可以请两个学生对比读、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模仿读、可以当诗人来读等。
  3、读出个性。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透过简单的文字,学生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描绘出来。
  4、进行想象。“天晴后景色只是这样子的吗?小径中走走还会有别的发现吗?你还有别的感觉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想象作为我们的小练笔。
  5、熟读成诵。本课不仅要求有感情朗读,还要求背诵。如果您只是把它当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完成的话,学生是不会喜欢语文的。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读,“哪位同学领我们到小径中走走”,我们可以伴着音乐来读,我们可以小组内竞赛读,我们可以引读,直至大多数学生能背诵为止。
  6、模仿练笔。仿照这首诗,学生自己创作或小组合作写一写天晴前或其他的时候的诗歌。

  2 《珍珠鸟》
  走进文本: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写了我和珍珠鸟和平相处、不去干扰他们的生活,从而让鸟对我产生了好感,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小家伙竟爬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人鸟之间的故事。
  开始,作者写了小鸟的来历并作了简单的介绍。“舒适又温暖”写出了小鸟的巢特点;人们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我对小鸟的关心及喜欢,照顾他们的生活极其细微;另外,间接点出了人鸟之间的关系。“怕人”是小鸟的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的发展作出了铺垫,由“怕人”到“趴在肩头睡觉”转变,突出了“信赖”的力量。
  第二部分写小珍珠鸟和我一步步熟悉、亲近和信赖。
  第三段写我给它们营造的“轻松自在”的生活,“异常茂盛、深幽的丛林”小鸟仿佛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发出快乐愉悦的“又细又亮”的叫声。
  第四段字里行间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一半成了阴影,一半被照透”我们可以想象的出作者对小鸟的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阳光斑斑驳驳的穿透吊兰的小叶照射进鸟笼,作者怀着一颗爱心称小鸟的家为“如同碧玉、生意葱茏”,它们的小嘴是可爱的鲜红。
  第五段作者抓住了“很少”写出作者对小鸟们生活的态度——尽量不去打扰它们。“渐渐”写出了小鸟们对我态度的转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尖细又娇嫩”写出了小鸟叫声的特点,这也是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才能区分出来的。“决不”一次也不,作者一次也不会例外的去惊动它们。“更小呦,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一个儿话一个“小”字,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两个感叹号写出了对小家伙出现的惊喜。
  第七段写出了对小鸟的观察。
  第八段写了小鸟的活动,地点在不断变换,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上——画框上,小鸟四处乱飞就像一个不懂事的淘气的孩子。文字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喜爱,
  没有去轰赶、呵斥、责打或直接将它关在笼子里。
  九、十段地点进一步变换,由窗框上到书桌上距离越来越近。
  十一段“较远——一点点挨近——蹦到——瞧瞧我的反应”写出了小鸟对我的一步步的试探,见我没有任何反应依旧做自己的事情就继续调皮:跑道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声。
  十二段进一步写小鸟和我的亲近。“享受”点出了我对小家伙的态度,我对小家伙对我写作的打扰,丝毫没有任何的怨言,反而当成享受,“用手抚一抚”“友好地啄”人与鸟的动作表达了人对鸟的喜爱以及鸟对人的信任。
  “居然”小鸟对我的信任,竟然也超出了作者的意料。
  “淘气”把小鸟当成人来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十五段小鸟睡在了作者的肩头,而且还是那么的舒适,呷呷嘴,在享受美梦的感觉。
  最后,作者来了一个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鸟的故事虽然结束,但“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将永远存在,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行文中,作者用轻松流畅的文笔,一颗善待动物的爱心写出了小鸟的可爱,人与鸟的距离逐渐拉近,情感逐渐升华。
  走进作者: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本文文字简洁,隽永耐读,使读者在随意的阅读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中的8个字,能正确掌握12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说出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熟悉、亲近和信赖作者的。
  4.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和友善,把自己的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5.结合生活的切身体会,能说出自己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要重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初读后,交流感受,教师要适机的引导,不能忽视本环节。
  2、合理运用默读。或边读边思考,或边读边勾画、做批示等,使学生读有所得,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来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4、读写结合,课堂练笔。本文是写动物文章的典范,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写作的方法。
  5、了解作者。他是一名作家,对书情有独钟,写作是他的正常的工作。了解了这一点,才会进一步体会他对小珍珠鸟的喜爱。
  6、增大课外的积累、阅读。让学生了解冯骥才,了解他的文章作品,有机会再读一读他的其他的文章。

  3《人类的朋友》
  【走进文本】
  “人类的朋友”?应该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吧!刚一看课题,我的头脑中立刻有了这样一个答案。到底是不是呢?赶快读读文章吧。
  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刚到美国,出了机场,我就闻到了空气中有花和草的香味。”噢,作者写的应该是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出了机场,就闻到了空气中有花和草的香味,这不由得使我对美国的一草一木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品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美国的环境绿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论是飙车所过的路旁,还是我们住处的周围,到处都是片片翠绿的树林和草地。”难怪出了机场,我就闻到了花和草的香味,原来美国人在环境绿化方面做得这么好。据说,美国人曾搞过普遍的造林植草活动,空闲地都被绿化。正是因为美国人的环保意识高,所以即使当“我们遇到6级风时,也不见什么灰尘,室内的什物,就是几个月不擦,仍然是窗明几净。就连公路两边的树和草上面,也不见什么灰尘,真可谓青翠欲滴。”当读文章至此的时候,我被美国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窗明几净”“青翠欲滴”该是多么美丽、怡人的画面啊!“不过使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与人和谐相处的动物。”这一过渡句,又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那些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动物。
  文章的第3至第5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的多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而这也正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地印象。
  画面一:“在我们的住处,鸟鸣声不绝于耳。”可见鸟儿之多。“早晨,随着天色渐亮,不同的鸟先后婉转歌唱。房前的一棵树上,挂着两个漂亮的小鸟房子,那里有鸟食和水。只见各种鸟儿从远处飞来,自由地进进出出,啄食饮水,打闹嬉戏。”啊,这些鸟儿们好幸福,有人类为它们送鸟食和水,它们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人类把鸟儿当做自己的朋友,而鸟儿也把人类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其中,许多鸟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有的小的像只大蝴蝶,有的红的像火,有的戴着花冠,有的托着长尾……”一连四个“有的”的排比句式,不但让我领略了这些从未见过的鸟儿的美丽,一个省略号,也让我实实在在地见识了鸟儿种类的繁多。“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不能不”,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用上“不能不”就更增强了作者赞叹大自然神奇的语气。是啊,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它谛造了万物,而我们又怎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呢?
  画面二:“草地上兔子追逐,树森里松鼠吵架,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浣熊是过去我没见到过的,但在这里它却经常在夜间来吃猫食。我们打开门灯时,它不经意地回头看看我们,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有一天早上,我正在练气功,看到前面树林中一只鹿在那儿悠闲地吃树叶,它发现我时只是抬头看了看,照吃不误。鹿是我最喜爱的动物,我赶快用摄像机把它拍了下来,然而美国人却已见怪不怪。后来在别处的树林里,我又多次见到过鹿,有的还是三两为伴。”“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象:兔子追逐,松鼠吵架,鹿儿三两为伴,都是很常见的事了,已经不觉得稀奇了。“经常,不经意,大摇大摆,悠闲”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浣熊和鹿的可爱,同时也从侧面告诉读者,即使动物会经常光顾他们的家里,那里的人们也不会伤害它们。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人类和动物相处的是多么和谐,要不它们怎么会见了人类还“大摇大摆,悠闲自得”呢?而“令人新奇的还远不止于此。”第五自然段的一句话又引领着我看到了更新奇的画面。
  画面三:当我们去公园拍照时,看到一群野鸭在水上浮游。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栏杆上,一只松鼠竟站在上面张望来往的行人。我伸过手去,它便将头探过来,非常可爱。动物能和人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而且是那样的随意,怎不让人感到新奇呢?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塔大水池的水面上,有几百只大雁在游玩。后来在纳什维尔布,再次看到几百只大雁和天鹅聚集在一个不大的水泊上,当我们过去时,其中一些伸长脖子嗄嗄地叫着向我们奔来,迎接我们。看来这些大雁和天鹅真的把我看成了它们的朋友。我欣喜地用食物喂它们,它们有的竟直接从我的手中把食物啄去。这还不算,当试它们的胆量和友善时,我是“用拇指和食指夹着一粒花生米递过去”,难度增加了,谁知“一只大雁竟然轻易地用那宽大的嘴把花生米啄去,却一丝也未碰到我的手指。”通过作者喂大雁的动作描写以及“轻易,一丝”两个词语,我们不难体会像“我”这样喂大雁的人太多了,这里几乎人人爱动物,动物对每个人也都是那么友好,那么信任。接下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拿着一个大面包来喂大雁,大雁把她团团围住,大雁是小女孩的宠物,小女孩也成了大雁的宠物,这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下面发生的一幕绝对是让我们读者震惊的:“大雁吃饱了,自由自在地向对面的一片草地走去。它们过马路时,竟像飞行时那样,一个挨一个,排成单行。汽车过来了,它们毫不理会,仍然摇摆着身子向前走,直到最后一个走过去,车才开走。它们似乎知道,车肯定会给它们让路的。”读到此,你是否也被大雁的“自由自在,毫不理会”所折服。其实我更为那些车主的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所折服,太让人感动了,仿佛只能发生在电视剧里的情节,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人这种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以上的三幅画面,其实只是作者住在美国的几个月里所见所闻的几个缩影。从文章的第6自然段我们知道了美国没有人在家中养鸟和兔子之类的野生动物。那种把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抓回来据为己有,供自己玩赏的做法,已被人们所拋弃。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出了自己的认识:生态保护并不是为了使大自然成为大的鸟笼和兽笼,供人玩乐,而是由于人类的认识,跃升到了新的高度: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所有生物的栖息之所;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
  读完全文,感到课文语言生动、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作者想要表达的爱自然、爱动物就是爱人类自己的朋友的真情。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美国的环境绿化,其实就是在为下文做铺垫。正是因为有了适宜动物生存的美好环境,才会为那么多的鸟兽来这里栖息、过活创造条件。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引用文中第6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所有生物的栖息之所;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与是动物的朋友。”当人类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时候,没有乱砍乱伐,没有肆意捕杀,有的是到处鸟语花香,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只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植物,相信文中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绝不仅仅出现在美国,它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时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好。
  【走进作者】
  作者陶同用记叙文的形式,向我们大家介绍了自己在美国期间,亲身体会到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以及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感人,一幅幅人爱动物,动物爱人的画面不断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喜爱之情。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窗明几净、不绝于耳、司空见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从现在起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上课伊始,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老人和鸟》一文,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次感受老人与鸟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接着老师板书课题《人类的朋友》,让同学们猜一猜:人类的朋友会是谁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初读课文,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可安排学生再次读课文,围绕“文中哪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写一写你的感受”来展开全文的学习。
  学生有可能对文章1—2自然段印象深刻,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美国环境优美的重点词句。如“窗明几净,青翠欲滴,空气中有花和草的香味”等。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我们这里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等谈一谈自身的感受。
  文章的3—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相信多数学生会对这里“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部分印象最深刻。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动物与人相处时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不绝于耳,婉转歌唱,啄食饮水,打闹嬉戏,大摇大摆,悠闲,照吃不误,三两为伴,伸长脖子,迎接我们,自由自在,毫不理会”等。除此之外,文中的那些描写人们面对动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的词句,如“为鸟儿们送鸟食和水,马路上车给一群大雁让路,见到松鼠吵架,兔子追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等。更会让同学们受感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对待动物的表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也可能对第6自然段印象深刻,“在美国,没有人在家中养鸟或兔子之类的野生动物。而在我们这里,经常会看到有人在家里养鸟,养兔子等野生动物,那么针对这些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作业:针对文章最后作者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写一份“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4、《大自然你好》
  【走进文本】
  初读《大自然你好》,为小鸥在暑假里不能去舅舅家亲近大自然,只能被父母关在家里写作业感到着急。同时又为小欧有海迪姐姐这样一位身残志坚,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忠实朋友感到庆幸。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童年,虽然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一样有自己快乐的童年。除了书籍外,是大自然给了她童年生活的许多奇妙幻想,使她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乐趣,海迪姐姐用自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热爱大自然的例子,教育小鸥和他的父母以及更多的人们,知识不全在书本里,大自然里也有学不完的知识。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强健身体。相信所有读了这篇文章的人们会有所启示。
  这篇文章是一封书信,有称呼,有正文,有落款,有写信的时间。文章先写了作者在写信时,看到同院的小朋友和小黄狗玩得很开心,由此不禁想象:如果自己小时侯也有一双能跑能跳的腿,说不定比他们玩得还带劲。可见,海迪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有着一颗爱玩的童心,她多么羡慕那些能跑能跳的小朋友啊!
  接着作者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小鸥来信的内容:已经放暑假了,小鸥的父母不许他到乡村的舅舅家去玩儿。整个暑假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额外加班”不许出去玩,说到乡下去玩,会荒废功课,学不到知识。不能到大海里游泳,不能到沙滩上做游戏,不能到山上藏猫儿,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小欧为这事生了气,整天
  撅着嘴。其实小欧的遭遇是现如今发生在多数城里孩子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放暑假,家长们不管孩子们乐不乐意,各种辅导班就给报上名了,生怕孩子们在暑假里玩疯了,荒废了学业,学不到知识。快乐的暑假被关在屋子里该有多难受啊?小鸥的遭遇真令人同情。
  接下来,作者用自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从小热爱大自然的实例,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张海迪小时候非常热爱大自然,但那个时候,她因病只能躺在床上,可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玻璃窗成了她观察大自然的地方。晚上,满天的星斗会使她的脑子里堆满问号。冬天的早晨,窗子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她又会想像出各种充满幻想的故事。她是那样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能生活到今天,战胜疾病,除了书籍外,她说她还要感谢大自然给了她那么多奇妙的幻想,使她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印度诗人泰戈尔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老师,是大自然教泰戈尔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全世界的人都爱读他的诗。
  是啊!这些名人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会使人变的开朗,变的聪明,变的心灵美好。文章第5、6自然段,海迪姐姐告诉小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不能光知道玩耍,要善于在大自然中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你细心观察,大自然就会给你讲许多有趣的故事。
  海迪姐姐不愧是小鸥最忠实的朋友,文章的第7自然段,海迪姐姐为小鸥出谋化策:她告诉小鸥,要自己想办法,给爸爸妈妈出几道自然知识题,要是他们答不出来,就得放小鸥到舅舅家去,目的就是要家长知道,知识也不全在书本里,大自然里有你学不完的知识。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强健身体。
  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令人向往。结尾,海迪姐姐告诉小鸥,如果到了大海边,到了高山上,到了田野里,一定要代她说一声:大自然,你好!让我们感受到海迪对自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渴望。
  整篇文章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文中描写了小鸥的生活,心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鸥的心情,并通过文中海迪姐姐与小鸥的心灵沟通,和自己的生活对照,思考父母的用意、出发点,尝试使用恰当的方式和父母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走进作者】
  《大自然你好》是张海迪给小鸥写的一封回信,是海迪姐姐与小鸥之间的一次心灵沟通。读完这封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对人生充满了信心,以顽强的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她发愤努力,学完了小学和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她开始涉足文学,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英文小说,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被誉为“当代保尔”。她曾这样说过:“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如果说我能够战胜疾病,生活到今天,除了书籍给我力量,我还要感谢大自然给了我那么多奇妙的幻想,使我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乐趣!”
  读完这篇文章不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身残志坚,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女强人,而且也能让我们更多的家长朋友们有正确的认识:大自然是广阔的课堂,请不要锁住屋门,放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拥护蓝天、白云,亲近小鸟、蜜蜂吧。在那里他们同样可以获取知识,获得营养。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情朗读谈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感受海迪姐姐对自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渴望之情。
  教学建议: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张海迪的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对张海迪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是张海迪与小鸥的一次心灵沟通,在学生充分读文后,让他们说一说文中的小鸥遇到了什么烦恼,海迪姐姐又是怎样开导他,给他想办法的?也可以抓住重点语段读一读。接着,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平时你有没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在玩耍与学习的问题上,你的父母和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在这些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曾和父母有过碰撞和磨擦。还可以让学生回忆四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首诗歌《锁不住的心》,诗中的小主人公与小鸥差不多,被囚禁在屋内,心却飞到了大自然中。他们都渴望着父母的理解,同时小小的心里也装着对父母的理解和爱。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矛盾是必然的,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业:让学生尝试着写一篇小练笔。暑假刚刚过去,也许你尽情领略了大自然带给你的种种乐趣,也许你还有一些遗憾和向往。仔细回忆一下,给远在外地的亲人和朋友写封信,把你的感受讲给他们听。

  5、《动物二章》
  走进文本:
  本篇《动物二章》包括两篇文章《鸬鹚》和《鹭鸶》。
  鸬鹚是一种水鸟,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
  鹭鸶又称白鹭,属鸟纲鹤鹳形目鹭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它们天生丽质,浑身洁白,身材修长,繁殖期间头上会生出2根10余厘米长的羽毛,胸背处也会生出丝状的长羽毛,随风起舞时,非常好看。鹭鸶分布较广,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
  文就是画,画就是文,走进文中,徜徉画中,这样来形容这两篇文章在合适不过了。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
  一、《鸬鹚》
  《鸬鹚》这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错落有致的结构,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精彩的鸬鹚捕鱼图,读来给人以美的感染,美的享受。
  (一)环境的恬静美
  课文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捕鱼前恬静的环境。你看,“夕阳照在小湖上”,“夕阳”在上,“小湖居下”,相映成趣。岸边的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垂柳碧绿,稻田金黄,色彩多么协调。“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于“平静的湖面之上”,为湖面平添了几分生气。“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他们一个“坐”,一个“站”,一个悠然自得,一个整装待发。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背景开阔的水墨画,给人以恬静的美感享受。
  (二)捕鱼的节奏美
  课文写渔人赶鸬鹚捕鱼,节奏明快,十分传神。捕鱼时,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扑钻进水里”。一个“抹”字,把渔人娴熟的技术、极有分寸的动作刻画得格外形象。而一个“钻”字则把鸬鹚的乖巧听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抹”一“钻”,配合默契。当鸬鹚捕到鱼上船时,渔人则是“抓、挤、甩”,这一连串动作,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捕鱼这一劳动的节奏,生活的诗意。鸬鹚不停地钻进钻出,身体多么灵巧。上船、下船“扑扑”有声,动作是多么优美。当渔人给鸬鹚喂鱼时,渔人一“抛”,鸬鹚则准确地一“接”,犹如杂技演员表现高超的技艺。整个捕鱼过程,构成了一幅节奏明快的捕鱼图。
  (三)湖面的变化美
  捕鱼前,“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鸬鹚下船捕鱼,湖面则由静变动。鸬鹚那轻巧的入水动作,使水波由一点向四周扩散,在湖面形成了许多环状水纹,而它那“钻进”、“钻出”、“飞上”、“跳下”、“使水面激起了无数浪花。”这“无数的浪花”又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在作者笔下,“浪花”与鸬鹚一样有灵性——它们伴着鸬鹚在“跳跃”。这些景色描写和鸬鹚捕鱼交织在一起,谱出了一曲优美的“渔歌晚唱”。
  二、《鹭鸶》
  走进这篇文章,被生活的诗意浓浓的包围着,这诗意流露于字里行间,更韵在骨子里。慢慢读来,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徐徐展开。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色素和身段,一切都是那么的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大自然的一件完美的作品,更是一首精巧的诗。“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作者用寥寥几笔,为我们勾画出它的独特韵致。
  鹭鸶本身就是一首精巧的诗,如果在为它配上背景,那就是一幅幅唯美画。我们来看这几个镜头: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诗意的画面徐徐展开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清水田中白色的身影,那小树绝顶上悠然的远眺,那低空中划过的优美线条。整个身心仿佛陶醉其中,对鹭鸶的喜爱也愈渐浓厚了。
  郭沫若把鹭鸶比成了“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实在是非常精确传神的。无需太多的渲染,无需太多的修饰,就连歌声也觉得太多余,太铿锵了。在静静的描绘中,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也跃然纸上。
  走进作者: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作家,文学史家。
  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鸬鹚》这篇文章是根据著名作家郑振铎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散文《鹈鹕和鱼》的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课文讲的是在平静的小湖上,由于渔人驱赶鸬鹚捕鱼,小湖又恢复了平静。抒发了一种悠然而愉悦的思想感情。
  《鹈鹕和鱼》则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特工爪牙,文中举了“一个坏蛋中最坏的东西”———大汉奸吴世宝为例。这个吴世宝不知残害过多少人,榨取了多少无辜无靠的百姓的钱财。他“享受着较桀纣还要舒适奢靡的生活,金银财宝堆积得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其数。”他的主人(敌人)一直纵容着他,但等到民怨沸腾到无可压制的时候,便一举手地把他逮捕,送到监狱里去。他的财产一件件的被吐了出来。这样的结果,“敌人博得‘惩’恶的好名,平息了一部分无知的民众怨毒的怒火,同时却获得了吴世宝积恶所得的无数掳获物,不必自己去搜括。”帝国主义主子与吴世宝这类鹰犬们的关系,恰如渔人与鹈鹕的关系。由此,帝国主义主子的狰狞面目、狼子野心、恶毒的诡计被揭露出来。从对这鹈鹕们的丑恶与无耻的揭露中,从《我的邻居们》中对无心和大汉奸周佛海做了邻居后的痛苦、麻烦和无奈的倾诉中,我们同样可以分明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感情的爱国情思,及对没有头脑、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汉奸的痛恨和蔑视。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五四”以后,中国文坛新潮澎湃,狂飙突起,实为大势所趋。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同年9月,郭沫若将自己以前写的口语化的两首诗《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抄寄给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并首次署名沫若。很快诗稿就被刊出,这使他兴奋不已,信心大增。随着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他的诗作源源不断地在《学灯》上刊载出来。对文学的狂热,使得他对医学越来越厌倦,几度想转学文科,只是在友人的劝阻下才无奈作罢。
  走进教学:
  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读写12 个生字。
  2、积累词句,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动静相宜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鸬鹚》
  课文讲的是在平静的小湖上,由于渔人驱赶鸬鹚捕鱼,小湖又恢复了平静。抒发了一种悠然而愉悦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这里教师只要作适当点拨就可以了,要勇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竖着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把表格纵横联系起来,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了。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捕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来,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想想画面。读完后说一说,自己仿佛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如《鸬鹚》第一段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还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这里我觉得应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鸬鹚》一文中捕鱼前的静和捕鱼后的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俗语说:"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主要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只有通过投入地诵读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和意会到。有了这种感悟后再让学生把这种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三个探究专题:(1)为什么用"一抺"?(2)抺出了什么?(3)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二、《鹭鸶》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态的水墨画,理解课文时,我们就可以从读文章,向画面入手,再读和想象之中,走入课文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初度课文,理解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品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仿佛在脑海中想象到了怎样的一幅画,可以根据文章开展创造性的想象,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再读和想象之中,就走入了课文诗一般的意境,也可为自己脑海中的每一幅画起个名字,升华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的指导学生品位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010-10-08]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大漠孤烟的博客》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