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沪教版第一册沪教版第二册沪教版第三册沪教版第四册沪教版第五册沪教版第六册沪教版第七册沪教版第八册沪教版第九册沪教版第十册沪教版第十一册沪教版第十二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采蒲台的苇 教学设计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1、感受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借助过渡句或过渡段分段,理解过渡句的意思及其过渡的作用。
   4、认识作家孙犁,初步体会其借物赞人的写法和朴实自然的文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过渡句的意思及其过渡作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认识作家孙犁,初步体会其借物赞人的写法。
   4、体会文章借物赞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孙犁。课件出示孙犁图片、资料介绍。
  (二)、认识白洋淀,引入对“苇”的学习。
   1、你对白洋淀有了解吗?“淀”是作什么解释的?学生交流。
     孙犁对于白洋淀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说说白洋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课件出示孙犁《荷花淀》一文中对苇的描写的句子。)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2、白洋淀盛产苇,而且苇的质地很好。板书:苇不过,在孙犁眼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课件出示)齐读。采蒲台的苇到底好在哪儿呢?我们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出示课题。
  (三)、感知课文,初步明白人与苇的关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主要讲什么内容。交流(人与苇的关系)
   2、人与苇的关系作者用了一个字来形容,什么字?“紧”
   3、你从哪些句子,哪几个重点词体会出来?
     指名读句子,落实重点词“寄生、依靠”(板书)
   4、齐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也走进芦苇荡,去看一看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吧!
   5、白洋淀视频(课件播放)
  (四)、研读课文,理解“名胜”与“英雄”的关联。
     师:现在白洋淀已成为旅游的热点。关于苇塘,孙犁有他独到的见解——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2、针对句子质疑,并交流解答。
   3、“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指名读这句话,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4、换句话说,白洋淀的苇塘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课件出示)
   5、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用上一些关联词。指名说
     师过渡: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文中给我们介绍了怎样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默读4——11小节,然后简要复述故事。
  (五)、学习英雄故事,感受英雄精神。
   1、指名简单介绍故事内容。
   2、说说哪部分让你最感动以及感动的原因。
   3、重点讨论结束句。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是指“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指名交流。
   4、师小结:是的,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奋勇抗敌、宁死不屈的声音,读……,这决不是一般的表否定的声音,而是中华民族的骨气!读……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齐读这段话。
     过渡: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已从苇写到了人,我们的学习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抗日英雄身上,那么,我们又不免要重新审视苇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六)回归中心,深层挖掘人与苇的关系。
   1、回到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自由读,说说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对于这个“紧密”你又有了怎样新的理解?指名说。
   2、师:是的,可以这样说,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每一片苇塘,其实就是一个抗敌的战场。现在,如果我们再回到那句话——“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课件出示)你是否理解了它的实质含义?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在文中找到并划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思考。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过渡)
  (七)、总结写法。
     师:同学们,“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表面看来应该是写苇,而实质上却是在写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不是随便可以借用某种“物”就能来喻“人”的,这物与人之间还必须是相通的。请你结合这句话,想想文中的“苇”与“英雄”之间哪些东西是相通的?交流
     苇顽强的生命力正是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象征,而采蒲台人民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所以作者说,学生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所以,作者还这样说:
     (出示句子,齐读):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质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自己解答,读读想想,会有很大的收获。针对这句话质疑,交流回答。
     师总结:苇养活了白洋淀人民,而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人和苇的关系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这样的和谐自然!让我们齐声诵读课文的一至三段,感受这苇与人的亲密和谐与坚强不屈。

  板书设计:
                     13、采蒲台的苇
                       寄生 依靠
                      苇——————人
                       名胜 英雄
 
   [2012-09-0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之三  摘自《成婧婷的blog》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