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九册 教材简析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材料
佚名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我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其他国家关于阅读教学的做法,希望能从中受到启发。

  美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提示学生:

  ——像作家一样读书。

  ——像读者一样思考。

  ——像作家一样思考。

  ——像作家一样观察。

  ——像作家一样看问题。

  德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则经常提示学生:

  ——作品中谁在说话?

  ——对谁说话?

  ——怎样说话?

  ——用自己的话把对作品的初步理解表达出来。

  品味着这些语句的同时,我们来纵观一下,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排特点:

  ★体系构成

  承接一至四年级教材的编排体例,五年级上册教材继续以文化主题统摄的事物类别组织单元内容,全册共设计了六个主题,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六组教学内容。每个单元主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册教材与中年段教材不同的是,增加了略读课文的篇数,每个单元2篇,而且略读课文不再设生字,不再承担识字的任务,更便于学生轻松阅读,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教材的单元文化主题概貌

  第一单元——热爱自然,人与自然熔融和谐。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现代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是诗人戴望舒在雨后的清晨走进小径后的一次心灵旅行,在他的眼中,泥路、小草、白菊、凤蝶、新阳……等都富有情感,读后让人感到一种温暖、惬意、恬静……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又带给我们进入到另一个美好的境界,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和信赖,一向怕人的珍珠鸟在和作者相处时那么自由、快乐、欢快活泼,读来妙趣横生,又意味无穷。《人类的朋友》是作者在美国的见闻和感受,体现了人和动物是如何和谐相处的;《大自然你好》是张海迪写给一位小朋友的信,写出了大自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益处和自己对投身大自然的渴望;《动物二章》是两首散文诗,让人近距离的了解动物,体会动物给人们的生活的帮助及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这个单元的与前几册教材不同的是,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各位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单元——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人在世上如何生活得有意义?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带给我们更多的触动与思考。

  第三单元——亲情关爱,爱的博大与永恒。五篇课文有送别友人时对友人的依依异别之情如《古诗二首》;有游子在远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纸船——寄母亲》;有童年时和祖父一起生活的美好回忆《祖父·后园·我》更有红军长征时期为了战友能活着走出草地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战友情《金色的鱼钩》,对自己的布娃娃尊重和爱护让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有个孩子叫咪咪乔》……学完这一组课文后,学生对什么是爱的博大与永恒应该有更深入的体会。

  第四单元——人物的品格与人格精神。在这个单元的课文中,不论是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是印度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身上具有的精神和品质在感染着我们,同时也在启迪着我们怎样做事做人。

  第五单元——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带领学生共同认识居里夫人、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而最佳路径的设计更让我们从设计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上体会到了什么是最佳创意。

  第六单元——中外优秀文化展现。这个单元中,有我国古典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如宋词二首和古典小说《西游记》节选《美猴王》等;有体现我国地域文化的代表,如《水墨徽州》和《布达拉宫》,并各有自己的文化意蕴;有“现代雕塑之父”盛名的雕塑家罗丹,以其代表作品《走路的人》的简单介绍让我们初步了解西方现代雕塑艺术。这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些主题是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螺旋上升,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点点滴滴的渗透,使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放眼世界,了解并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心胸开阔;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投自到大自然的怀抱,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健康成长;心地善良,热爱父母,友爱同学,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从小播下爱的种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诚实并讲诚信,对社会有责任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形成健全的人格等,通过一篇篇具有人文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名篇佳作,不仅会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很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其人生的不断自我完善。

  ★课后练习的编排

  编排原则:打好语文基本功;强调感悟,注重实践,重视积累;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到见解;强调和生活的联系。结合年段特点、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课后练习的设计编排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提示阅读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和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提示学习课文的方法,如《二泉映月》提示学生留意课文中和时间有关的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金色的鱼钩》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主要情节;《我的战友邱少云》提示学生抓住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在天晴了的时候》提示学生抓住表现生命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动物二章》“鸬鹚”和“鹭鸶”的对比阅读;两首送别古诗及两首现代散文诗《纸船》的对比阅读等。

  2.强调对语言的细致品味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课后练习的设计一是引导学生抓住对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的关键语句进行认真品读,体会其表达作用;二是教材对经典的篇目和描写生动、有强烈感染力的段落要求学生背诵;三是词句积累部分选择课文中语言表达有特点的词语、句子让学生体会。

  3.引向生活、引向课外的内容,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内容,有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外拓展、读书的内容,还有由课文引发深入思考的讨论,重在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把语文打开,把学生的生活打开.。

  二、阅读教学备课指导建议

  针对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我们首先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对照《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水平,确立好一学期的规划,让学生有备而学。其次,要做好一个单元的备课。充分发挥教材单元对学生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最后,要认真备好每一课。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呢?阅读教学应如何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顺便拿出几篇课文,与各们老师交流,并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一、解读文本要踏实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我觉得首先是每一位老师要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去赏读文本,投入其中,忘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走出文本,以学生的视角,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文本,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也就是要有所取舍,在这方面我们老师心地很好,希望每顿都给学生吃丰盛的餐食,但是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孩子的胃口有多大。在这个前提下,第三步就已产生,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据此,才能增强我们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每天都有进步。

  ★第一单元《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伊始,可以围绕“珍珠鸟是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随后,教师跳出文本,通过点拨、引导,将学生建构的关于信赖的话题进行了解构,由此挖掘出文中所谓的信赖其实是狭隘的,真正的信赖是还给鸟儿自由。紧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我”给了珍珠鸟真正的信赖,珍珠鸟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吗?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以及对“信赖”大境界的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采用“读——赏——联——议——悟——写”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并要让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即: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还可以让学生做“真情播音员”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赏: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可以让学生做“小小思想家”,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最后由学生当“作家的知心人”,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写: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①仿照作者“信赖,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句式训练

  ②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温暖舒适的巢”“人鸟相依图”“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③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珍珠鸟》一课也可以采用“盲人过桥”等需要人与人之间合作信赖的游戏来导入,使学生在游戏中走进课文,亲切自然;在游戏中的略有所悟,为学习课文作了的情感铺垫。

  ★第三单元《有个孩子叫咪咪乔》,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与关爱”。课文以布娃娃“咪咪乔”为线索,叙述了“我”、女儿、交警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和彼此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结果是:交警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感动了我,使我从心里真正接纳了“咪咪乔”。

  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带女儿出门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严重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待的。这样的叙述顺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需要教学中给予关注。

  ●激发热情,链接生活,引发共鸣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并简要讲述自己与心爱的玩具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

  2、以“布娃娃玩具”导入本课学习: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就和一个叫“咪咪乔”的布娃娃有关。既然咪咪乔是个布娃娃,为什么文章中题目中却说她是个“孩子”呢?课文中为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呢?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

  ●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及全班交流:文章讲了哪几件事儿?

  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中记叙的几个相关联的主要事件:带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爸爸妈妈严重伤害了咪咪乔事件;十字路口交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故事内容,并努力地将课文内容概括完整,不丢落要点。

  2、再读课文,想想哪件事是现在发生的,哪件事是过去发生的?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文中能反映时间及地点转换的一些词语,如“终于有一天”、“话回到现在”、“那天晚上”等。

  ●关注文章细节,品味文章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是怎能样对待咪咪乔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朗读时要读出对人物的理解,读出相应的情感。

  课文中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多,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如: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

  相关的细节有:女儿立即奔向小床……;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女儿太任性的哭闹……;女儿尖历地叫起来……;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

  妈妈对咪咪乔的态度是:对女儿把咪咪乔当成有生命的孩子是应付的;不经意间伤害过咪咪乔;被交警所感动真正认可了咪咪乔的孩子身份。

  相关的细节有:我们是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我们不耐烦了……;我赶忙拉住女儿的手……;我觉得十分惭愧……;

  交警对咪咪乔的态度:尊重女孩,把咪咪乔也当成“孩子”看待。

  相关的细节有:他立正,举手敬礼……;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3、品味有关“细节”,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出示两处细节描写:(1)我把女儿放在自行车后……(2)他立正,举手敬礼……

  这两处细节中,(1)可以看出女儿确实把“咪咪乔”当“宝宝”年,当有生命的人看。(2)中可以看出交警对女儿给予了像成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

  在学生品悟研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整体回顾,感受人物,升华情感

  1、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你会对这个咪咪乔当成有生命的人来看的女孩子说些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位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文中的这位警察叔叔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进行续写练习。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各小组交流分享小练笔作品。

  二、教学目标要务实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1.围绕目标,容量适度。

  一节课的容量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多了教不完,势必“蜻蜓点水”;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的情况主要是偏多,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效果”,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

  2.立足文本,恰当拓展。

  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当地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但是,过多地引进大量课外材料,甚至有的离文本很远,只会削弱和冲淡文本的教学,最后落得两败俱伤。要想延伸拓展得当,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视野。王松舟教《长相思》,36个字的词,他查阅了一万多字评鉴《长相思》的文字。从中找到了教学的灵感,课上得大气磅薄,底蕴十足,这样的课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半个诗人、半个作家、半个主持人、半个演员。能说善读能写,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外在的感染力。要内外兼修。

  三、教学设计要扎实

  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一篇文本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两节课80分钟之内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择要而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看一看教材的哪一特点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如:感受课文、体验情感的支撑点、语言感悟读写训练点,拓展点等等。

  课堂上较多见的是“推土机”——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较少见到“打桩机”——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

  观名师名家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只突出主要的步骤并具有预见性,显得极其简洁实用,具有明显的实效性。比如孙建锋老师的课,大体只经历“读——思——点”三个阶段。读,就是让学生充分读书;思,就是让学生默读精思,在潜心涵泳中深入领会文本;点,就是当学生的解析和感悟遇到瓶颈或路障之时,教师审时度势地相机点拨和指引。因此,我们要给语文教学“减肥”、“shou身”,使教学设计实效扎实。

  ★第四单元《惟一的听众》,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在《惟一的听众》一文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极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我终于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体会到了老妇人的善良、有爱心、对“我”的那份鼓励与爱护,然后勾划描写老妇人的相关句子,体会其善良,以及给我带来的信心与鼓励。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老妇人的话。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扰,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惟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那么,这位“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最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像一下老人想帮“我”时和看到“我”成功时的心理活动?

  3.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4.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第五单元《最佳路径》一课,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卖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构建阅读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后提问:径是什么意思,最佳又指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初读课文,开始课文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

  第三环节:交流学习情况

  首先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重点指导读好“催、择、窄”等字,接着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并结合课文相机理解“微不足道、漫山遍野、绵延、任其选择”等词。其中“微不足道”估计学生不知其确切含义,要逐字讲解一下。

  第四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课文脉络。

  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罗培斯确定路径设计方案等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自学和交流,学生应该都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首先有选择地出示部分词语:格罗培斯、微不足道、焦躁、海滨、漫山遍野、任其选择。让学生读后选择其中几个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这样既复习了词语,又巩固了课文内容,还渗透了文中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这个最佳路径是在老奶奶做法的启发下产生的,具体的路径是游人的脚踩出的,你觉得这个最佳路径奖应该颁给格罗培斯吗,他称得上是大师吗?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称得上大师吗?为什么?此时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感受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先让学生像学习第二段一样,先研读3-8自然段,讨论格罗培斯是否称得上大师。交流中,若学生谈到格罗培思的创新思维,则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这种设计策略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学生不大能注意到,或者体会不深。为此,可以设计了3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1、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4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

  2、“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现在你认为这些最佳路径好在哪里?让学生读第六自然段。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路也好在尊重了游客的意愿。

  3、接下来,再一次回到中心问题: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并进一步引申:格罗培斯的大师之大,大在何处?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他尊重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从而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

  第四板块:拓展迁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成为一名大师,那么你想成为什么大师呢?怎样才能成为你心中的大师呢?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有所启发吧!请写成一段话。

  最后的拓展作业有条件地孩子可以上网查看一下格罗培斯其人其事和其设计的建筑的精美图片。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格罗培斯建筑的精美图片,加深对这位大师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要朴实

  1.以学定教,顺势而导。

  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而不是一味死守既定的教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正视他们的困惑,重视他们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创造,灵活应变。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会黯淡无光。那种不管什么内容,不论教学是否需要,不顾教学结果的有效,一味使用所谓时髦的“最好”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师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却如行云流水般富有诗意、精彩绝伦,深深激起了学生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鸣。

  2.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是指课文不同,采用的方法就应当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

  “因人而异”是指班级不同,学生个体有差异,我们的教法有变化。“因人而异”还指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要明白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千人一面”。

  ★第二单元《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叙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既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思路有很多,有先介绍阿炳生平,走近阿炳苦难生活;也有先让学生欣赏二胡独奏曲,用心领悟音乐。而我认为要让学生全然进入“人曲合一”的境界,就要让学生先发现这道“二泉映月”的美丽风景,即在学生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并进行品读。随后,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进行摘录、概括,并可以连成一首诗(用屏幕出示八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用心品味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美景。紧接着进行第二步教学,让学生体验一段人生——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谈两次来到了二泉池畔的感受,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让学生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让学生把他自己想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他自己想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及时进行小练笔汇报交流。接下来,感悟一片情怀。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导语: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使学生欣赏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而后谈感受,理解一首曲子,并回放那首诗“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进行感悟。最后,领悟一种精神。大屏幕出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质疑:小泽征尔为什么认为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本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情感,有人说: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我们要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用我们教师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绵延不绝的乐曲声中渐入佳境,孩子们的情感才能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走近了《二泉映月》。

  要想让学生受感染,我们还要精心设计提示语,这样才能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让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样饱含深情的朗读便会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例如:阿炳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形式给学生出示词语,让学生在读词语中发现:第一行都是讲月光的;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世的;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

  

  ★第五单元《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重点就是: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因此,教学前可以围绕题目进行谈话——孩子们,看到你们美丽的双眸流露着光华,闪烁着激情,老师不禁想知道:你们认为身边什么是美丽的?(预设:学生如果沉默得比较多,可以联系实际感染学生——在老师眼里,你们小手林立的一幕就是美丽的。)

  教学时以标题的中心词“美丽”为突破口,什么是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逐一发现美丽所在,理解“美丽”内涵。

  1、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2、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1)巨大贡献是美。

  (2)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3)淡泊名利是美。

  之后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面对这么多美丽的人格魅力,你是不是思潮澎湃,想直抒胸臆?快拿起笔来,把自己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在“凡人妙语”积累卡上。

  2.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你将是带去美丽的“小使者”。

  3.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科学家的故事》,徜徉在一个个睿智的小故事中,你将是幸福的“小书虫”。

  4.如在阅读中,你能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让自己的《读书笔记》在“下笔有神”展览天地中进行交流,你将是快乐的“小作家”。

  5.习作超市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3)以《我眼中的美》为题写一篇短文。

  

  ★第六单元主是题:丰富多彩的文化。打开第六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其中《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查词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扫清障碍。

  第一个环节揭示课题,教师可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这部小说入手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很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孙悟空”,教师可以随机追问,那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第二个环节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第三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第四个环节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学生可能会说出它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第五个环节,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最后布置拓展作业: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我们说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指激发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要真、要实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浓墨重彩地写了《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和这支琴曲的意境,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容易,所以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本段语言、感悟意境。以一曲《二泉映月》引入学习。

  1.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 ”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 ”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②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3、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4、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在交流第4自然段时, 可以让学生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5、最后边听乐曲边通读全文,再一次感悟乐曲所传递的情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踏实、务实、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境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13-03-1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冀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知识点  摘自《听见月光的日志》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册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