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湘教版第一册湘教版第二册湘教版第三册湘教版第四册湘教版第五册湘教版第六册湘教版第七册湘教版第八册湘教版第九册湘教版第十册湘教版第十一册湘教版第十二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遍地黄金 相关知识
乡场春秋
作者:东方樵
  
  山村的乡场共有三处:大门口、西禾场和新禾场。
  大门口是老资格的乡场,地在祖堂大门之南,一辈又一辈人就这样叫它。大门口与婚丧密切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不管是娶媳妇还是嫁姑娘,这里总停着花轿,花轿有像庙屋一样的顶子,四周插满彩蜡人儿。迎亲的花轿进村,终点站就是大门口,新人在爆竹声中下得轿来,要先到祖堂拜祖宗,行大礼。新嫁娘的花轿出村,始发站也是大门口,全村大人小孩围着,一干人敲鼓打锣,吹着唢呐,喧腾声远远盖过轿中女子的饮泣。亡人告别村庄,大门口是惜别的地点,棺材从祖堂抬出,要在大门口搁一阵的。伴着凄哀的破锣和呜咽的唢呐,一大群披麻戴孝的男女伏地嚎啕,亡人后裔中的小男孩捧着灵牌,一旦八仙们喊一声“起啊”,他就要急忙从棺材盖上翻过。随后,村人就尾随八仙把亡人送往墓地。老人说,棺材被抬起的那一刹那很有讲究,往内欹侧发子孙,往外欹侧发姑娘,说是屡试不爽。
  除了婚丧,大门口总有事儿。说不定哪天来了演皮影戏的、耍傀儡戏的,又说不定哪天来了舞狮的、卖武的、变戏法的、耍猴儿的、说鼓书的。有年冬末午后,一伙变戏法的在这儿表演,把叫水子的男孩当众装进木箱,等会他们叫大伙再看木箱,里面居然是空空的,我们吓得大叫“水子”,明明听到他一声声应答,就是不知被藏在什么地方。过了好一阵,卖了许多关子,他们才把迷迷糊糊的水子给“变”回来。六十年代前期,车站老王头租住祖堂旁边,他读大学的儿子玖休学在家,可能是患了肺病。玖平日总在家看书,从他手上我第一次见到《红楼梦》。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大门口展示新作的宫灯,圆柱的,长方的,六角的,八角的,动物造型的,各色各式各样。这些宫灯的每一面都安有人物、动物或器械,宫灯外框缓缓地旋转时,那些人物、动物、器械都动起来,村人无不啧啧称奇。每年年初过后,大人小孩就盼着玖的灯展。后来我在城里看过不少宫灯,似乎都没有玖制作的精巧。据年纪大的人回忆,大门口解放初年挺热火,村男村女在那儿扭秧歌,男的背着木制的枪,女的举着彩色的旗,白天扭,晚上也扭。一年春节,茗哥的姐夫来拜年,村里人知道他墨水多,求他作对联。他看到大门口秧歌扭得正欢,随口说出一联:“东风起红旗飘五星不定;打铜锣扭秧歌进退两难”。其时新政权刚刚建立,这联语犯了大忌,他从此经常挨斗,一辈子没消停过。
  大门口还是个村人拌嘴的佳处。拌嘴拌到大门口,有人劝架,有人看热闹,有人给台阶下。隔三岔五有女人到大门口骂街,或是菜园的菜被人顺手牵羊了,或是树上的果子被人偷摘了,或是没归笼的鸡被谁逮去了,在自家门口叫骂可能觉得效果不大,于是,气呼呼拿了砧板刀到大门口坐地叫骂,菜刀往砧板上剁一下,就叫一声天理,声情并茂,鼻涕眼泪一齐来。大门口也给我留下屈辱的记忆,由于长相丑陋,加上矮小,每次去大门口玩,若是碰上海哥的儿子寿,他必要按住我的头,飞起一腿从我头上跨过,一次他还觉得不过瘾,非要一连多次才善罢甘休。我很怕这个人高马大的家伙,怎么也躲不掉。离家几年后回村,重新站在这个受胯下之辱的地方,却不见寿从祖堂门冲出来。人们告诉我,他帮茗哥搬家进城,突如其来的急痧症把他弄死了。对寿的不寿,我没有丝毫的庆幸,只感到生命无常的忧伤。
  西禾场像片四方高台,在雾哥家之北、风哥家之西,全然沙质地面。打我记事起,它就与农事、与丰收有关。太阳很烈的时候,这里铺满刚割下的麦子,或是刚斫的黄豆。这是一片女人的天地,她们挥舞着连枷一场接一场地拍打。如果哪天有男劳力厕身她们之中忙活,必定成了女人们戏耍的对象。如果他嘴巴不老实,女人们或许就动起手来,轻则轮番抛狗子,抛得他哇哇直叫,重则弄来一团臭泥,拉开他腰带,把脐下三寸来个“全封闭”。好几回,我去麦场上剪麦杆编海螺,就撞见女人们如此豪泼,放肆的笑声比阳光还要灿烂。
  听说,在旧日夏夜,海哥多半在这里说书,那些原在中祖堂的听众,也都一锣鼓打到西禾场了,满天繁星之下,满场子的人在享受凉风的同时,享受着精神的清凉。而冬闲季节,西禾场就由“文场”换成“武场”了,那时锴叔等一帮村里后生迷恋习武,组织了一个舞狮队,常在这里演练。十几号人,除了练狮子跳桩、狮子盘桌之外,还要练其他配套武艺,有耍钉耙的,有舞单棍的,有抡双锏的,有滚风叉的,有甩火蛋的,有使大刀、双刀、花刀的。这支年轻的舞狮队,大年初一就从西禾场出发,到附近的一些大湾子去玩狮子,玩花灯,成为一方盛事。
  新禾场资格最浅,它原是村东一片叫“下首”的缓坡,长满刺树、灌木、荒草,还有几棵枫树、杜仲、苦楝、木瓜,由于靠近坟包累累的东膀,又是道士经常烧灵之处,除了鸡呀、狗呀,平常没多少人去。
  我随父去外地就读期间,这里盖起一个养猪场。大饥荒那年,养猪场还在,却一头猪也没有了,空荡荡的猪场门半开半掩。一天,在宅基空地摸黑栽完白菜秧子,父亲去门口塘担水浇菜,我一路陪着。天上没有星光,风阴惨惨地吹。我们取水一走到那门口,门“呀”的一声开了;而取水往回走到那儿,门“砰”的一声又关了。那晚取水趟趟都是如此,我汗毛直竖。养猪场后来拆掉了,茗哥一家也从城里返回农村,他父子俩在这里开出一亩多地来,插上木槿篱笆,种些玉米高粱,才真正赶走了下首的“鬼气”。
  几年过去,“四清”运动开始了,私人荒地全部归公,下首又变成全村最大的乡场。东头铺了一块水泥坪(晒种子用),西北角盖了三间仓库,西南角垒起一圈碾盘,西头一溜儿堆着高高的谷垛。农事活动中心已由西禾场转移到这里。打场已很少用女人的连枷了,几个老头赶着石磙轮番碾轧,再后来就用打谷机脱粒。新禾场的利用率特别高,只要是晴天朗日,场子就几乎没空过,不是满场黄橙橙的谷子,就是晒席连晒席的麦子。伏天晚上,全村大半人家都搬来木床、竹榻到这里乘凉,说闲话,或是听铁矿的蕲春人老王、张华四的瞎子说鼓书。唐山地震那年,一连许多晚上村人都在这里露宿,家家都往水泥坪上挤,只想离村屋远远的,不怕离坟包近近的,反正人多火焰高,夜游的鬼不敢作祟。
  我曾在《乡场梦忆》里写过新禾场,把它称为“丰收的摇篮、艺术的舞台、孩童的乐园”。而当年造“神”狂潮席卷大地时,新禾场也曾成为“陶俑的展台”。新仓库朝门洞大门上方,布置着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神龛”,由“红太阳”画像、“副统帅”的“跛脚联”、血红的“忠”字和向日葵图案组成。一早一晚,村里出工男女面对“神龛”,在乡场上黑压压地站成一大片,敬祝老人家“万寿无疆”,祝他的亲密战友“永远健康”。祝祷过后,放声歌唱,早唱《东方红》,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早请示时,个个睡眼惺忪,捂着嘴打哈欠。放工特别是“双抢”放工归来,人都累得想趴下了,还得强打精神,参加这雷打不动的仪式。前些年看到秦兵马俑图片,我并未感觉到陶俑造型艺术的高妙,而只读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阴沉。我甚至隐隐感觉到自己曾经就在它们当中。的确,多少人曾经都是“政治殉葬”佣阵里不会思想的“陶俑”。好在荒诞的东西寿命有限,新禾场上“俑阵”的脚印很快被历史风雨冲刷得干干净净。
  上十年前的一个雨天,新禾场仓库轰然一声倒塌了。五六家抢滩似地挤进新禾场竞展鸿图,被全部肢解的新禾场终结了它的历史。好像是遥相呼应,另有几家也在西禾场大兴土木,沉沉层楼把西禾场压得喘不过气来。村人唯一能展脚的户外公共空间,只有大门口了。大门口又怎样呢?坑坑洼洼不说,上面还摊了个超级垃圾堆,靠边厢还长了些麻蓼、蒿草,这,还叫什么乡场?
  一个山村没有乡场,就像一个城市没有广场。乡场,不止是摊晒谷物的地方,也是摊晒情感的地方,心灵在这里碰撞,欢乐在这里播种。乡场之不存与荒废,无疑是村庄的悲剧。
 
   [2011-03-2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东方樵作品——《东爿西爿》  摘自《开天教育在线》网站。
下一篇  → 东方樵作品——《邻里细节》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