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郑志英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诗句的品味,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等词构筑的画面与意境,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感悟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感悟两首古诗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丰富的想像,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三、教学三、重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用配乐范读、想象画面、开拓联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享受景物的自然美,领悟它的文化美。
  三、教学设计思想:
   《古诗二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两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组成。这两首诗都是赞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的诗作,诗人抓住荷叶荷花来写,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这首诗不仅有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也有对朋友的送别之意。教学中,想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这种对比教学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媒体设计思路: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播放西湖十景”──让学生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欣赏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把学生带到美丽的西湖,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晴雨西湖和荷叶荷花的图片”──让学生在结合诗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发现两首诗诗句的异同。
    “苏轼以及西施图片”──结合学生查阅的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交流关于西施的资料,进而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色诗句。
    “杨万里送别林子方音乐创设情境”,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拓展古诗”让学生对比学习,掌握这种对比学习古诗的方法。
    “想象练笔”让学生升华情感。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激情导入。
    师: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一首悠扬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课件播放:西湖十景)
    师:“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看他们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二)抓住诗句,对比不同。
   1、两首诗景色部分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的景色是这样的?
    课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学生齐读)
    师:他的诗句为我们展现出这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
    学生汇报
    师:而在诗人杨万里的眼中,西湖的景色又是这样的绚丽多姿、优雅迷人?
    课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齐读)
    师:读着这绝美的诗句,我仿佛看到——学生汇报
    出示四句诗:水光潋滟 晴方好,   课件:“4句诗”
          山色空濛 雨亦奇。
          接天莲叶 无穷碧,
          映日荷花 别样红。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组诗句都是什么句子?(对偶)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  “晴方好——雨亦奇”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无穷碧——别样红”  学生读一读。
    师:苏轼抓住了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来写,杨万里抓住西湖的荷叶和荷花来写。“一晴、一雨”,“无穷碧、别样红”,每一个文字都带着诗人的温度,诗人的情感。诗人对西湖有着太多的喜爱和赞美。如果说:晴雨天气下的西湖如一幅全景,那么,荷叶相连、荷花娇艳下的西湖就如同特写一般。
  (三)巧借资料,体会情感。
   1、了解苏轼的写作背景。
    师:在苏轼的眼里,晴雨天的景色都这般奇妙,他与西湖有着怎样的情缘?课件:苏轼  学生汇报
    师:在苏轼的眼里一山、一水、一堤、一桥,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处处皆美景,处处皆有情。谁来带着这个情感来朗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学生朗读。
    师:北宋时期,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做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山水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的美女西施还要美丽。便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
    师:诗中的“西子”是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西子 学生汇报
    师:西湖景色美不胜收,正如绝代佳人西施一般娇艳动人,西湖因此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引读吟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件:配乐
    (1)当苏轼看到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如此迷人的西湖,他会吟诵:……
    (2)当苏轼和友人荡舟西湖,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时,他会吟诵:……
    (3)当苏轼沉醉在西湖美景中,他闭上双眼,用心赞美这奇妙的景象,他会吟诵:……
   2、品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过渡:晴雨美景浓淡相宜的西湖,实在是太美了,引无数诗人竞折腰。一百多年后的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刚走出寺门,就看到了这样精彩绝艳的画面。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齐读)
    师:怎样的景致是“无穷碧”呢?课件出示:“无穷碧”学生汇报
    师:“无穷碧”,就是望不到边的绿。刚才世琪谈到了嫩绿、碧绿,大家在想象一下还可以有哪些不同层次的“绿”?学生汇报
    师:荷叶如此之绿,如此之多,真让人过目不忘啊!那荷花又是怎样的“别样红”?
    课件出示:“别样红”学生汇报
    师:无穷的碧、别样的红,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美景。
    (学生齐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杨万里的写作背景。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人在诗中一字未提送别之意,而写下了一碧一红绝艳的美景,心中充满着喜悦与赞美。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猜测一下?学生汇报
    师:其实这里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林子方和杨万里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为有人升迁而高兴。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杨万里,面对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想对他说:……
    学生汇报
    预设:这是你对他的惜别!眷恋!挽留!祝愿!希望!
    师:这里不仅有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更有他对朋友的惜别!眷恋!挽留!祝愿!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让我们带着对朋友的惜别与挽留之情,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让我们带着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之情,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总结方法,拓展运用。师:今天我们对比学习了两首诗,回顾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
    相同点:1、都是些西湖美景的诗。2、作者都是宋朝。3、运用对偶句。4、七言绝句5、表达的情感:都有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先写景后抒情         1、先抒情后写景
       2、从天气入手(晴天和雨天)   2、从季节入手(六月和其它季节)
       3、从总体写西湖景色       3、具体写西湖的荷叶和荷花
       4、感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   4、感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还有对朋友的情谊。惜别!眷恋!挽留!祝愿!
    师:我们在学习其它古诗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对比学习,如:课件出示:两组诗
    〈一〉《望洞庭》《望天门山》齐读诗学生汇报
     相同点:1、都是写景的,都是山水诗。  2、都是七言绝句
     不同点:1、一静一动          2、夜晚白天
    〈二〉《别董大》《渭城曲》齐读诗学生汇报
    相同点:1、都是送别诗。  2、都是七言绝句。  3、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
     1、时间:冬天     1、时间:春天
     2、诗人境遇不同表达对朋友情感不同。    2、对朋友豪迈豁达的祝愿。对友人的不舍。
    师:我们课前我们还搜集了其他诗人写的关于西湖的诗句,课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五)想象练笔,照应开头。师:西湖真是让人魂牵梦绕,课件出示句式:
    西湖是——,我想——。    西湖是——,我想——。    西湖是——,我想——。
    学生汇报
    师小结:西湖景色美如画,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这节课,我们也跟随两位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让我们把这美景映在脑海中,留在记忆里。
 
   [2015-04-2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二  摘自《张家口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