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在线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本站 了解站长 网站地图  
  网站论坛 站长收藏 网站相册 广告服务 中国桥梁  

老百晓在线首页冀教版第一册冀教版第二册冀教版第三册冀教版第四册冀教版第五册冀教版第六册冀教版第七册冀教版第八册冀教版第九册冀教版第十册冀教版第十一册冀教版第十二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冀教版九年级上册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您的位置:老百晓在线 十册 黄果树瀑布 教学设计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预习作业布置: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便于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文。

  教材解读
  1、教材分析:
   《黄果树瀑布》是本单元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文的行文特色十分鲜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情感的体悟。
  2、学情分析;
   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学生对瀑布已经有了了解,能说出瀑布的雄伟壮观,可以结合庐山瀑布简介黄果树瀑布,使学生对这一景观先有个直观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理上的伟大献身”的意思。
  4、教学重难点: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打比方句子的理解。
  5、教学时间:一课时
  6、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揭标激趣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板书
   4、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千米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听简介)
   5、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学探究(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2)指名通读课文,要求读顺。(指名读课文)
  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细读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是”、“杰作”。
    (3)出示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4)、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黄果树瀑布气势恢弘的壮丽景象的?让学生勾画在书上。(万马失蹄、千军扑地、气势磅礴、喷烟吐雾、万练倒悬、细如珠帘、粗如冰柱、碎玉四溅、银珠轻扬、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晶莹缤纷耀人眼目等)
   2、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与瀑布完全不同气势的白河景象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勾画出读给大家听。
    (2)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为什么大自然的美景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充满活力?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的道路上的伟大献身!
  四、以读促进,升华情感
   1、朗读全文,再次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五、归纳总结: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的道路上的伟大献身!所有惊于世人的成就也许都是来自背后默默无闻、看似平淡无奇的积聚力量。
    课后检测:(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情感的体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摘录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写在小本本上。
    3、作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设法激起别人想去游玩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雄奇壮美恬静、安详、温柔的白水河
                   平凡孕育了伟大

  课后反思:
 
   [2015-01-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木下一横》网站。
下一篇  → 返回本课 上传资料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